圣嚴法師教禪坐(七)
打坐的反應(yīng)
打坐時可能產(chǎn)生的反應(yīng)現(xiàn)象有四類:
第一類現(xiàn)象是痛、麻、酸、養(yǎng),其中除了心痛和頭痛是有病以外,其他如腿痛、腰痛、肚子痛都是正,F(xiàn)象;麻的情況通常都在腿部,并沒有危險,有兩種麻法:一種是站起來時,覺得兩條腿不是自己的,甩甩腿,慢慢地走幾步就好了;另一種是麻□,腿上有一塊皮膚捏著時好像不是自己的,不要緊張,過一殷時間自然會好。酸的情況,通常是在腰部、或者是在關(guān)節(jié),起坐以后,用手按摩幾下就會好;我們打坐時為什么要用大毛巾蓋住兩腿?就是為了避免風(fēng)寒,以免酸痛發(fā)生。養(yǎng)有兩種情況,一種是皮膚養(yǎng),這是體內(nèi)有一種濁氣或油垢,經(jīng)過皮膚毛孔排出時,會感覺養(yǎng),另一種是骨頭養(yǎng),這是經(jīng)絡(luò)的氣脈不順,才會發(fā)生。打坐時調(diào)整氣脈的運行,就產(chǎn)生了養(yǎng)的感覺。最好不去管它。
第二類現(xiàn)象是暖與熱、涼與寒。發(fā)熱發(fā)寒是生病了,不能打坐,要看醫(yī)生診治,清涼感和溫暖感就很好。
氣動的現(xiàn)象
第三類現(xiàn)象是氣動。在打坐時出現(xiàn)動的現(xiàn)象,分為兩種,一是氣動,一是靈動。氣動又分為兩種,一種是不規(guī)則地動,一種是規(guī)則地動。
不規(guī)則地動是每次打坐時就會出現(xiàn),但是動的部位,動的方式不固定,有時手抖、有時腿跳、有時頭搖。規(guī)則地動是每次打坐都在固定的一個部位,發(fā)生動的現(xiàn)象。
動的時候有有大動和小動的不同。我有一個弟子,可謂本領(lǐng)大的很,有一次打坐時因為有人大聲咳嗽,結(jié)果使他「砰」地一下跳起來,翻個跟斗,再坐下來。人家受到驚嚇,他還在那里坐的好好的。過了幾年以后的現(xiàn)在,已平靜了。另外有一位女醫(yī)生,現(xiàn)住在美國,她學(xué)打坐已經(jīng)十來年了,最初開始時,全身的氣動很厲害,到現(xiàn)在,動的現(xiàn)象己越來越少。還有一位住在我們附近的女畫家,她的氣動不僅在打坐時,即使在做家事時,只要多用一點力一接觸家俱,馬上會有反彈的現(xiàn)象,當她知道排氣的方法后,現(xiàn)在已經(jīng)正常了。
打坐時發(fā)生氣動的人,如果你學(xué)會排氣,可以從腳底心、肛門或者從喉嚨呃氣的方式排出。不管氣動發(fā)生在身體的那一部位,你的注意力不要放在鼻孔或小腹的出入息,要放在腳底心的涌泉穴,注意一段時間之后,氣動的現(xiàn)象就會消失。有人因為動的厲害,不能繼續(xù)打坐,就暫時不打坐。
靈動的現(xiàn)象
第四類現(xiàn)象是靈動。發(fā)生靈動的人,大致上是有點神經(jīng)質(zhì),有點歇斯底里的;期待心很強的人,也容易發(fā)生靈動的現(xiàn)象。靈是什么?是一種漂浮在我們生活空間的靈體、靈力,在我們環(huán)境里處處都可能有。神經(jīng)質(zhì)、期待心與恐懼感很強的人,這些靈體就容易有機會乘虛而入,來的時候,會自然而然使你身體出現(xiàn)某些動作,譬如會作出各種手印,有規(guī)律的重復(fù)和變化,常常于一個手印反覆三次、七次、十四次、二十一次,最多有七七四十九次,之后再變換另一種手印,很有規(guī)律。但這不是你的自我意識在控制,而是靈體的力量在操作你身體的動作。
由靈動也可以產(chǎn)生靈感,這不是寫文章的靈感,而是一種靈力的感應(yīng),能讓你聽到看到平常人不容易聽到和看到的。這種靈力感應(yīng),可能是真的,也可以是假的。所謂真的,即是本來你不可能聽到的,而你聽到了,譬如你在這里打坐時,卻聽到在曼哈頓的先生或者太太講了一句什么話,你立刻打電話去問,他(她)回答說:「是啊!我剛才講過這句話,你怎么知道的?」你會奇怪,你在皇后區(qū)的東初禪寺打坐時,產(chǎn)生了特異功能。請不要高興,那根本不是特異功能,而只是由一種靈力的媒介,給你傳遞了消息。
靈動在初期發(fā)覺后,是容易控制的,只要心理想著說:「這是靈體在使我動,不是我自己在動,我不要讓靈力支配我,我要指揮身體不要跟著靈動。」就能漸漸的擺脫靈動了。十多年前,曾有一位居士在我們東初禪寺打坐,坐著坐著,卻站起來打太極拳了。我問他:「你打過太極拳嗎?」他說:「沒有。」我再問他:「跟誰學(xué)過太極拳嗎?」他仍說:「沒有!刮艺f:「這一招姿勢不是這樣的!共⑶?guī)退m正過來,他又恢復(fù)成那個錯誤的姿勢,并對我說:「師父你教我的姿勢是錯的,我的姿勢是對的。我問他:『誰告訴你的?」他說:「我聽到一個聲音在告訴我:剛才法師教你的姿勢是錯的!惯@已是靈動及靈感雙重表現(xiàn)了。我勸告他:「如果你繼續(xù)接受這種來自靈力的命令,就會成為靈媒了!」后來這位居士在出現(xiàn)靈動,做出打拳的動作時,出現(xiàn)靈感,聽到靈體的聲音,他就暗示他自己:「我不跟著作動作,也不想聽他的指示!共痪弥,這種現(xiàn)象就不再出現(xiàn)了。
幻覺的現(xiàn)象
打坐會有身心反應(yīng),是平常事,無所謂好壞,當成幻覺處理是最安全的。
有一位太太,在我們禪七中,連坐了兩支香的時間都沒有起座,我走過去從她背后用香板輕拍她的肩膀,隔了幾秒鐘,她緩緩地轉(zhuǎn)過頭來問:「師父,你為什么把我叫出來?」接著我叫她個別談話,問她發(fā)生了什么事。她說,她剛才是到極樂世界去了。她首先是看到她座位前面的墻壁上,出現(xiàn)一幅圖畫似的景色,接著便投進了那個境界,一直到我拍她肩膀時,就回來了。對于一般信徒而言,這的確是能讓人生起信心的好現(xiàn)象,但在禪修者而言,這是幻境。也有人看到墻壁上的花紋變成老虎、獅子等,由靜態(tài)的變成動態(tài)的,這些都是幻覺。在打坐時,凡是耳聽、眼看、鼻聞到的異象,全是幻境。
有的人不在打坐時,也會聞到某種香味。曾有一位居士告訴我,有一天她在一座大樓底下聞到一股檀香味,覺得好喜歡,于是跟著香味尋找,尋到樓上一戶人家,敲開門,屋里供著一尊像,檀香味就是從那尊像上散發(fā)出來的。
幻境幻覺有可能是真的,多半是假的。假的是只有你一個人看到、聽到、聞到,周圍的其他人沒有感覺到。真的是當你發(fā)現(xiàn)時,其他的人也可發(fā)現(xiàn)的感官境界。比如你正在我們寺內(nèi)打坐時,看到自己的孩子摔了一跤,打個電話去問你太太,真的是孩子摔了一跤。這雖是真的,依然要當幻覺處理。否則你就有很多麻煩了,所謂走火入魔,便是這樣形成的。《楞嚴經(jīng)》里說,凡是任何一種境界出現(xiàn),不管是幻境還是幻覺,不管是你親眼看到、親耳聽到、親身感受到的,若當作圣境執(zhí)著,就會著魔,當作幻覺則見怪不怪,其怪自敗。你才能夠繼續(xù)修行清凈的佛法。
因此禪宗的修行經(jīng)驗一定是非常清凈的,即所謂魔來魔斬,佛來佛斬。意思是任何反應(yīng),任何感應(yīng)都要當成平,F(xiàn)象和幻覺幻境處理,才是最健康最安全的禪修觀念。因為初學(xué)坐禪的人,沒有辦法判斷異常經(jīng)驗的是真是假,乾脆一律視為是假是幻,是比較妥當正確的。一旦有了重大的禪修經(jīng)驗,那就應(yīng)該到師父這里來請求勘驗了。
自我的肯定
自我肯定,就是對自己有信心,如果沒有自信心的人,就會像一只火雞,遇到警報時,會把翼翅及尾羽豎起來虛張聲勢一番,或者像一只澳洲的駝鳥,它害怕敵人襲擊時,便一頭鉆進沙堆里,躲起來,自欺而不能欺人地茍且偷安一番。能夠自我肯定的人,不會虛驕,不會逃避。自己是什么就是什么,有半斤就是半斤,有四兩就是四兩,實實在在。有許多人希望由他人來承認和肯定自己是真正的人物,他們自己也假裝著是個很了不起的人物,這就不是自我肯定。其實,一個人若無自知之明,就會常遇到挫折。除非這個人的福氣好,處處能夠歪打正著。否則的話,他會處處碰壁,還不知錯在那里,最后就變成沒有信心。因此,要想得到他人對自己的肯定,必先完成自我肯定,有了自知之明,才能自我肯定,才會建立起自信。
孫子兵法主張「知己知彼,百戰(zhàn)百勝!蛊鋵,以常人而言,知己要比知彼更難,例如在家庭里,夫婦倆人如果經(jīng)常吵架,老是互相指責對方,看對方這也不是,那也不是,問題就是出在夫婦兩人都只看到對方的不是,而未明白自己的習(xí)氣。凡是知彼而不知己的人,一定是煩惱多多,既不會做人,也難于成事。
自我的肯定,不等于自我的膨脹、自我吹噓、自夸自大。自我肯定必須建立在自我了解的基礎(chǔ)上。譬如像我這樣的人,好多人跟我講:「圣嚴法師,以你的智慧和才能,如果不當和尚,也能當?shù)讲块L!沟抑雷约旱牡准,最好還是當和尚,我不是當部長的材料。例如一九九二年,臺灣的執(zhí)政黨不斷地找我,要我擔任不分區(qū)的國民大會代表。當時我很感謝國民黨,和尚之中的確該有人出來問政,但是我很清楚,我自知不是一個適合當國大代表的人。類似的機會,包括名、利、位、女色等,蠻不少的,可是我還只是肯定自己,最好是只做一個普通和尚。又如一九七五年時,我在日本留學(xué),已經(jīng)取得了博士學(xué)位。那時正逢臺灣退出聯(lián)合國。日本又承認了中共政權(quán),臺灣的前途未卜。就有一位日本教授對我很關(guān)心地勸說:「臺灣已成了國際孤兒,你今后如何打算?」我說:「是啊!今后聽天由命,一切都靠因緣!顾f:「我介紹你到一個寺院當住持如何?」我說:「有一個寺院住持做也不錯啊!」教授說:「,不過,依日本的習(xí)慣,寺院住持,必須娶妻!乖瓉懋敃r有一小寺院的住持去世了,留下遺孀及一個年輕的女兒,卻未有兒子來接住持的位置,那對母女就必須離開寺院。在這青黃不接的時候,那位教授想我這個人大概可以遞補一下。后來母女倆人來看我,這就是相親羅。我想那怎么行!我還是適合做一個不娶老婆的中國和尚。幸虧我能自我肯定,所以今天還能夠在這里跟你們諸位講自我肯定。
我們應(yīng)該知道自己的分量,應(yīng)該了解自己是什么樣的材料,然后來充實自我,發(fā)揮自我;不放棄自我的既定方向,不動搖自我的基本信念,就不會受到環(huán)境的影響而失落了自我。例如也有人曾對我說:「你是個文學(xué)博士,也寫了不少本書。如果你是個在家居士,肯定是一個名作家!刮艺f:「好在我作了和尚,要不然就沒有文章可寫了!挂灿腥私ㄗh我說:「你們法鼓山及東初禪寺不是需要很多錢嘛?何不跟我們合夥來做生意,賺了錢就可以弘揚佛法!刮艺f:「千萬請你不要害人。如我做了生意,必定一敗涂地!」像你們諸位都是在事業(yè)上已經(jīng)成功的社會菁英,你們一定知道,脫離自己的專長,改行不是不可以,但是必須要考量每個人都有他們的先天條件及后天條件,那就是因緣的配合,也就是知己知彼,或者叫做識人識己識時務(wù)。
要想自我肯定,必須增長優(yōu)點,改善缺點,若能自知缺點,也是一種優(yōu)點;若是夸張優(yōu)點,便是一種缺點。
如何知道自己的缺點?如何發(fā)現(xiàn)自己的優(yōu)點?打坐便是好方法。諸位是不是常聽說「身不由己」和「心不由己」二句話?你會發(fā)現(xiàn)心不由己的妄念或雜念太多了。自己的心中所想的,往往不是自己要想的;自己希望要想的,往往反而想不出來。妄想雜念,是非自主的思緒和念頭,與妄想雜念相對的是自主自律的正知正念。我們能夠經(jīng)常自主地指揮自己的念頭,去想什么和不想什么的時候是很少的。常常心不由己,品德就有問題。所以,一般沒有修行經(jīng)驗的人,其品德大致上都不是很健全的。如果一個人的品德已經(jīng)十全十美,那就是成佛了。因此,平常人的品德不健全是正現(xiàn)象。然而,許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品德不健全。所以常常聽到有人說:「請你不要侮辱我的人格!惯@似乎是說,他的品德本來已經(jīng)很完美,可是被他人侮辱之后就不完美了。其實,人人都應(yīng)該坦誠地承認自己的品德尚有許多問題,才能面對自己的缺點,改善自己的缺點;能以真面目見人,坦誠承認自己的缺點,反而是一種美德。
如何衡量優(yōu)點和缺點?不能光用別人的判斷,要用你自己的標準,別人看你是缺點,也許恰恰是你的優(yōu)點。優(yōu)點和缺點,長處和短處,很難有絕對標準,從這邊來看,認為是優(yōu)點和長處,但是從另外一個立場看,很可能被認為是缺點和短處。原因是優(yōu)點和缺點往往是相反適相成的,例如你的缺點,恰恰也是另一個人的缺點,配在一起,臭氣相投,正好他需耍你。反過來說,如果你的長處正好是另一人的長處,兩強相抗,他就容不得你了。
人與人相比,都有多福、少福和無福的區(qū)別。一個人今天因緣未成熟,所以沒有福;過幾天因緣成熟了,就是有福的人了。當因緣不成熟時,不要失望,說不定另外一個機會正在等著你。
人的優(yōu)缺點,可以是多方面的:有性格的、有品德的、有心理的、有智能的,最重要的還是在于福德因緣的配合與否。
所謂大丈夫要能屈能伸、舒卷自如,一般人往往是能伸不能屈,那便是大缺點。
先要自我肯定,才能受人肯定;先要自己有信心,他人才會對你有信心;先要尊敬他人,才能得到他人的尊敬。
我勉勵我們法鼓山的全體會員,要有「見人低一級」的修養(yǎng)。意思是不要自高自大,要虛懷若谷;不要盛氣凌人,要尊上謙下?墒,對長輩、對能力強過自己的人,謙虛還容易,對晚輩、對不如你的人謙虛禮讓,就很不容易了。如果當你的稚子叛逆不聽話時,你是打他一頓,罵他一番,還是倒一杯茶給他?小孩子有叛逆的表現(xiàn)時,倒一杯茶給他,可能要比打罵訓(xùn)責一頓更好。這就是見人低一級的好處。
見人低一級,并不是自我作賤,而是自我的尊重,敬人者人恒敬之。所以面對任何人時,一定要在心平氣和的態(tài)度下,尊重他,關(guān)懷他;在肯定他人幫助他人同時,也肯定了自己。
自我的成長
成長什么?成長自我的智慧與慈悲。
有智慧的菩薩,不會厭世,也不會戀世,故名為出世;真能出世,才能入世及化世。入世化世而成為圓滿的大覺者,便是成佛。例如諸佛成佛都以人身在人間成佛,一切菩薩必須以慈悲心廣度眾生,方能成佛,假如菩薩不入世間,豈有眾生可度;菩薩出現(xiàn)世間而又迷戀世間,豈能救度眾生?唯有入世,才能有化世的工作好做。菩薩們有慈悲,所以能入世化世,菩薩們有智慧,所以入世而不會被世事迷惑,并且運用智慧來指導(dǎo)去做救度眾生的化世工作。這就是悲智雙運;雙修的菩薩行。
智慧是如何得到的?有三個方面:第一是聞慧,從聽講開示、看佛經(jīng)書而改除邪見,建立正見,信因果,明因緣。第二是思慧,以禪觀的方法,做思惟練習(xí),從思惟而得一心的定境,由定力而產(chǎn)生明晰的智慧。第三是修慧就是修戒、定、慧的三無漏學(xué)。修戒是在身口意三種行為方面不做自害害人的事,不說自害害人的話,不動自害害人的念頭。也就是「諸惡莫作、眾善奉行」。盡一己的所能及所有,用身口意三業(yè),來作自利利他利益一切眾生的事,就會產(chǎn)生無我的智慧。
修戒,亦名為持戒,凡是危害身心人健康的行為不可以做,凡是有益于他人大眾身心健康的事,不得不做。消極面是已做之惡要改過,未做之惡令不起;積極面是已做之善要增長,未做之善要開發(fā)。
修定,可以用打坐的方法。打坐能使人在平常生活中經(jīng)常保持情緒的穩(wěn)定,人格的健全。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打坐,也可以念佛安心。前一陣子我在臺北時,有一位國大代表見我,他說剛才在陽明山中山樓開會時吵了一架,甚至有人說粗話抙「三字經(jīng)」。我勸他:「下次別人抙你們?nèi)纸?jīng),你就改念『阿彌陀佛』的四字經(jīng),架就吵不成了。念佛之后,就能心平氣和,就能好好地商談溝通了!钩舜蜃c念佛可以安心定心,誦經(jīng)、禮拜等,也都能產(chǎn)生心平氣和的作用。
修慧,是要看佛經(jīng)、佛書,看有益于身心健康及精神修養(yǎng)的書籍,而佛書是最好的,它能讓我們心胸豁達、氣度恢宏,建立人格的座標。
從聞思修的三慧,能夠獲得利益的經(jīng)驗,名為證慧。證慧的最高深點,便是大覺智者的佛果位。
至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成長自我的智慧與慈悲?當從慚愧、懺悔、感恩的三方面努力。
「慚愧」的意思是自知對不起自己稱為慚,自知對不起他人稱為愧咎。一般自負、自大、狂傲、驕慢的人,不會產(chǎn)生慚愧心,總覺得自己無愧于天,無愧于地,也對得起自己的良心。像這樣的人,在智慧和慈悲方面,是不容易成長的。有了慚愧心,便會謙虛禮讓。儒家也說,滿遭損、謙受益。自知有所不足和有所缺失,是自我的檢討反省,便有改過改進的可能,否則錯上加錯,那里還有自我成長的機會。所以慚愧心是人格的清潔劑,在清理了染污物之后,向著既定的方向,繼續(xù)努力做自己應(yīng)該做的事。
「懺悔」就是承認自己的過失,承擔應(yīng)負的責任。比如做老師的人,沒有盡到老師應(yīng)盡的責任,對不起學(xué)生,就是用懺悔心來彌補;小過失對自己的良心懺悔,大過失當對學(xué)生的面懺悔,懺悔不會丟臉,懺悔也不等于老師永遠就有過錯,那是表示勇于負責,勇于改過的態(tài)度。有些人不懂得懺悔的真義,他們在神前或佛前,焚香祈禱,說是犯了錯害了人,請求神佛,網(wǎng)開一面,原諒他們無知;這樣在神佛的偶像之前懺悔之后,便以為不再受到應(yīng)得的懲罰了,下一次有了機會,再三再四地犯錯害人,又再三再四地去焚香祈禱表示自己的無知,請求神佛原諒他們的無知。這種懺悔的心態(tài)不正確,也不能收到懺悔的功效。
「感恩」不僅是一般人所說的回饋,應(yīng)該是飲水思源,感念之情常系心頭。所謂恩人,究竟是誰呢?除了父母是最親的恩人之外,凡是在你的生命中對你有益有助的人,都是恩人。恩人可有兩類:一是為你順水推舟的人,二是使你逆水行舟的人。一般人僅以順水推舟的人為恩人,給你打擊、批評、誹謗、阻擾的人,便以為是仇人。其實,那些人使你從逆境中受到鍛練,助你久煉成鋼,豈可以說不是恩人。例如釋迦牟尼在《法華經(jīng)》中說過,他的一個叛逆弟子提婆達多,將來一定成佛。因為從釋迦牟尼在過去無量劫前發(fā)菩提心后,提婆達多都是給他逆向的幫助──打擊、阻撓、破壞。提婆達多使釋迦牟尼得到了磨煉,使他成了佛,所以有大恩德。
諸位菩薩,在你們的生命史中,這樣的恩人多不多呢?如果有,在你們心里是怨恨抑是感恩呢?一般人要做到不怨恨已經(jīng)很不容易,何況要向這種人感恩!曾有兩位法師,因為細微的法義之爭而吵了一輩子的架,彼此發(fā)誓不想見面。逢到佛教界有聚會的時候,兩人都會先問有沒有對方參加,如果有一方參加了,另一方就不參加。另有第三者跟其中的一位說:「我們大家總有一天要到極樂世界去,你們二位也要去啊。怎么現(xiàn)在就有他沒有你,有你沒有他地吵個不休呢?」那位法師說:「阿彌陀佛,如果那個魔王也能到西方極樂世界,那還是什么極樂世界嗎?他都去了我還想去嗎?」雙方怨恨到如此程度,還是兩位出家人呢?不過出家人也還是人,所以也會產(chǎn)生怨恨。畢竟不是為了私利而為法義,故在二位法師中,有一位在臨終前悔悟了,他留下遺言說:「我一生中最大的遺憾是與某某法師為了佛法的觀點之爭,吵了一輩子架,并且從此不相往來。我死之后,希望某某法師能夠原諒我,能來參加我的葬禮!挂虼耸沟昧硗庖晃环◣熢谠岫Y上痛哭流涕地說:「阿彌陀佛,我怎么跟他吵到死為止呢?還是他先原諒了我,他真是成佛了,而我卻仍是個丟不下怨恨心的鬼!
像這樣的一個故事告訴我們,產(chǎn)生怨恨心是很容易的,消除怨恨心則很難,如果能把恨得很深的人當成恩人看待,是極不容易的事,但是我們要練習(xí),不練習(xí)就沒有智慧,也沒有慈悲。人在一生中,多多少少總會遇到像這樣助你逆水行舟的人,如果你從來沒有遇到過,總是一帆風(fēng)順地走過人生,你真是一位福德殊勝、因緣殊勝的人了。
自我的消融
自我的消融,是要從自我肯定及自我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完成的。如果連自我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人,同他談自我消融是毫無價值的。譬如對一個不知道錢為何物的人,說不要錢,便等于廢話。諸位不要因為聽到說佛教講「無我」,就等于否定了自我的價值。所以一定先要有我,然后才能無我。
我是什么?是生命加身體?梢杂靡粋「十」字來標示,豎的一條線代表時間,橫的一條線代表空間。在時間這條線的座標上不斷地移動的是生命,昨天在,今天在,明天還在,表示我還活著,這是生命的存在;在空間這條線的座標上,我的身體要占據(jù)一個位置,或是在這里,或是在那里,不停地移動,表示我有一個活著的身體,在兩條線的交叉處「+」,便是活動于時間和空間中的自我價值的存在,自我的價值,包括正面的和負面的。正面的價值是獲得的成就,負面的價值是遇到的挫折,成就和挫折使人產(chǎn)生了愛和憎,因此愛和憎相加,也等于自我。愛什么?首先是愛自己的身體所擁有的生命,有了命,另外想愛的東西就多了,財、色、名、位、權(quán)、勢等,恨不得整個世界都屬于我的?上У氖,世事無常,包括老命在內(nèi),一切的東西,都不能保有多久。因此,身體加生命,所構(gòu)成的自我,是那般的脆弱與無奈。因此,自我的另一個代詞就是「無!。從觀念上說,這是人人都可以接受的,故也人人可把自我消融。自我消融就等于佛說的無我。
但諸位不要害怕,一聽到無常、無我的道理之后,回家去就會連先生、太太、孩子都不要了。因為一切都是無常嘛!因為自我消融,并不等于不負責任。何況無常無我,也不就是什么也沒有,尚須有慈悲的責任及智慧的功能。
無常并非不好,如果當你正處在接受惡運折磨的情況下,因為惡運也無常,你就不會絕望,往往惡運過后否極泰來;因緣的轉(zhuǎn)變,壞事可成善果,這種因緣就是自己的努力,加上時勢環(huán)境等的配合。菩薩就是按照因→緣→果的法則,從凡夫轉(zhuǎn)化為圣人,從菩薩完成佛果。成長到佛的層次,就從自我的成長中,逐步完成了自我消融的境界。當在沒有達到這個徹底的消融自我之前,就要練習(xí)著如何來自我消融!金剛經(jīng)》上說:「過去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,現(xiàn)在心亦不可得!箯臅r間上來說,過去的已過去,未來的尚未來,現(xiàn)在的,轉(zhuǎn)眼即成為過去。都只有過程而無實在的東西,所以都不能執(zhí)著,執(zhí)著也是幻景,如把幻景當做實有,就會變成自我的累贅。人生的一過程,猶如火箭升空,火箭從發(fā)射臺發(fā)出而飛向太空的過程中,每隔一段時間,就要扔掉一節(jié)已經(jīng)用完燃料的廢物,若不扔掉就會成為阻礙火箭繼續(xù)升空的累贅。人要自我成長,就像要上升的火箭一樣,不斷的丟掉累贅的廢物;使用燃料時那是儲蓄著動力的有用之物,用完了動力不扔掉它的空殼,便成上升前進的累贅。
人生應(yīng)當要不斷地落實于現(xiàn)在,努力于現(xiàn)在;有了成就,而能不執(zhí)著成就,便是自我消融。
《金剛經(jīng)》里,尚有這樣的幾個名詞:「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!埂肝蚁唷故莻人與另一人相處而存在;「人相」是因為我相而存在;「眾生相」,是從我與許多人相處而存在;「壽者相」是自我中心在時間上的延續(xù)。如果世界上只有「我」一個人,便不會感覺到我的存在,因為有我與別人的相對比較,才有自我價值的出現(xiàn)。我的成敗得失,是相對于別人的存在而浮現(xiàn)出來。一旦能夠把自我價值的情執(zhí)化解消融,便會體驗到《金剛經(jīng)》所說的無我、無人、無眾生、無壽者的四相,其實就是自我的消融,也就是自我的最高人格的完成。
消融了自我的執(zhí)著、自我的煩惱,便能顯現(xiàn)出無我的大智慧以及平等的大慈悲;實際上就是自我的無限自在與無限包容。可以稱之為空,也可以稱為無我、無相、無住、無念,一切都無,唯有智慧與慈悲的功能,在世間的眾生群中,永無休止地展現(xiàn)于無窮空間及無盡時間的內(nèi)外中間。
- 上一篇:禮請玄若法師慈悲開示學(xué)佛疑惑
- 下一篇: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
- 南禪七日(1)
- 心能轉(zhuǎn)物,即同如來--南懷瑾先生稀有開示之三
- 景德傳燈錄 第一卷
- 五燈會元 第一卷
- 授菩薩戒儀軌(一)
- 南禪七日(2)
- 碧巖錄 第一卷
- 南禪七日(4)
- 南禪七日(3)
- 《坐禪三昧經(jīng)》上的修禪方法介紹(上)
- 指月錄目錄
- 南禪七日(5)
- 指月錄卷之一
- 南禪七日(6)
- 南禪七日(21)
- 南禪七日(7)
- 南禪七日(9)
- 宗鏡錄(1-4)
- 南禪七日(8)
- 南禪七日(10)
- 禪關(guān)策進(上)
- 南禪七日(11)
- 南禪七日(12)
- 南禪七日(13)
- 南禪七日(14)
- 南禪七日(19)
- 南禪七日(20)
- 南禪七日(16)
- 南禪七日(18)
- 南禪七日(17)
- 南禪七日(15)
- 《星云大師講演集》-佛教的政治觀
- 五燈會元 第二卷
- 五燈會元 二十卷
- 景德傳燈錄 第三卷
- 景德傳燈錄 第二卷
- 指月錄卷之二
- 《星云大師講演集》-從心的動態(tài)到心的靜態(tài)
- 《坐禪三昧經(jīng)》上的修禪方法介紹(下)
- 宏智禪師廣錄(卷九)
-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
-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
-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
- 修行者每天發(fā)四弘誓愿的用意
- 修佛法者,首先立堅志
-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
-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,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
-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
-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
-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
- 游報恩寺,讓白居易暫離紅塵,享受了無盡禪味
- 希運禪師古詩《塵勞迥脫》解釋
- 從五言律詩《余住無方所》看拾得無牽無掛,逍遙自在
-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《嗔是心中火》講了什么?
- 王維的《過香積寺》表達了什么?
- 心本無生因境有
-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
-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
- 聽其言,觀其行,辨其心
- 用心去看世界
-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?
- 不能自我反省,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
-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
-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(qū)別,禪宗的特色
- 現(xiàn)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
- 《修心要論》是弘忍作的嗎,是本什么樣的書?
-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
- 三界內(nèi)外是空無物的
-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(jù)身份背景做佛事
- 深悟深參心行處
- 從禪詩《飯覆釜山僧》看詩人王維供養(yǎng)僧人飯食
-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
- 白話詩僧王梵志《我有一方便》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
-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
- 時而轉(zhuǎn)彎,時而放平
- 學(xué)會自利利他
- 詩僧王梵志詩作《城外土饅頭》解說
-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(xué)到無學(xué)
-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
-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