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剛經(jīng)

《金剛經(jīng)》是佛教重要經(jīng)典。根據(jù)不同譯本,全名略有不同,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《金剛般若(bōrě)波羅蜜經(jīng)》,唐玄奘譯本則為《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(jīng)》, 梵文 vajracchedika-praj?āpāramitā-sūtra!督饎偨(jīng)》傳入中國后,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,以鳩摩羅什所譯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(jīng)》最為流行..[詳情]

《金剛經(jīng)》系列開示 2

  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(jīng)系列開示

  聞般若之法本身就是大丈夫之事。金剛經(jīng)里面說一句話,為大乘者說。金剛經(jīng)本身就是跟智慧相應的,沒有大丈夫之智,沒有勇猛之心,對般若不感興趣的人,很難趣入。跟菩提心一定要相應,為大乘者說,為最上乘者說,并非是為下乘者說。有人評論金剛經(jīng)可能是小乘,其實金剛經(jīng)是大乘教,圓成佛道,跟實相相應,跟空有相相應,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相應。舍此經(jīng)典,一切善法,因為金剛講是我們的佛性,是我們的法性,是我們的根本。所以為什么說有金剛經(jīng)的地方就有寶塔,佛的寶塔在那個地方,顯示出我們的實相,為象舍利弗、象須菩提,這些根機非常好的人,才能夠聞信。所以呢,這個金剛經(jīng)需要很大的信心,不是隨便的聽一聽,應該內(nèi)心中,你想一想,六波羅蜜以般若為首,華嚴十波羅蜜還是以般若為首。沒有般若就像人沒有頭一樣。一個修行人,離開了金剛經(jīng)就等于離開了般若。而沒有般若的話,就等于萬物無頭一樣,像一個國家沒有主席一樣,那你修什么呢?所以很多人不了解金剛經(jīng)的本意。

  為什么誦金剛經(jīng)那么大的功德啊?過去有一個公案。有一個村莊,村莊有一個房子,那里常常出鬼,后來有一個法師常念金剛經(jīng)的,到那個地方去住,老百姓叫他到那個房間去住,其實那個房子常常出鬼王,很多人進去住都被那個鬼王給搞死了。后來請了一個密宗里面持咒的非常厲害的一個人,結果進去還是死了,這個是一個沙彌,他常誦金剛經(jīng),他到里面去住就專念金剛經(jīng),因為金剛經(jīng)觀諸法實相啊,那個魔王一聽,晚上半夜鬼王出來了,他一直在誦金剛經(jīng),是諸法實相啊,不著于相啊,一切相皆是虛妄啊,這樣念念啊念,后來那個魔王在那里很大的身體又丑陋又難看,但是他還是念諸法空相,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,無有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一直誦一直誦,他誦經(jīng)跟他的心本身是相應啊,所以一切相就已經(jīng)破掉了,那個大魔王在他面前現(xiàn)種種恐怖之相,誦的過程之中自然會感應到對方,對方的身體慢慢的就變小了,變成一點不可怕了。因為魔王本身就有瞋恨心、有焦慮斗爭的心在那個地方,但是念金剛經(jīng)念念念,念得魔王的瞋恨心沒有了,煩惱就沒有了,斗爭的心就沒有了,堅固的心沒有了,慢慢的魔王就給感化了,變成很小,就給度化了。后來那個沙彌就問他,你為什么把前面那些人給搞死了?魔王說我沒有啊,是他們自己嚇死的,就是魔王現(xiàn)恐怖相的時候啊,那些人要跟他斗,我要持咒子來度你,結果一持咒,想把魔王給滅掉,降伏住,結果沒降伏他把自己給降伏了。所以呢人就是這樣的,其實不要想降伏別人,如果你的心沒有降伏住,怎么去降伏別人。那怎么樣降伏其心呢?金剛經(jīng)就是降伏其心。那金剛經(jīng)講的什么東西呢?諸法實相。諸法實相是什么呢?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。若見諸法空相就能見如來,是故一切法皆是佛法。不管是任何一部經(jīng)典,我們通達于般若的時候,一切法皆順。如果不通達于般若的時候,什么經(jīng)典對你來說都是障礙。

  般若系一切圣賢之根,是無為之核

  我們這么多年講阿彌陀經(jīng),講無量壽經(jīng)、觀無量壽經(jīng),我哪一天不講般若呢?你仔細想一想,以前我所講的阿彌陀佛,哪一天不在講般若智慧呢?沒有般若,一切經(jīng)典都開顯不出。因為眾生離開般若皆是五蘊,五蘊魔。如果你沒有般若智慧,你一切邪法都從五蘊里出來,就是魔王里顯現(xiàn)出來,不是真實的。唯有般若能破五蘊。所以呢,如果對般若不感興趣,東跑西波,都是在做一些五蘊魔的事情。也就是金剛經(jīng)講,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。這個無為是什么?就是金剛經(jīng),實相,空性。圣賢,是圣人,是賢人,完全是以無為而有差別。有二種,一種是無為體,是實相,佛性,法性,是諸法空相。眾生不通達這個道理,就在魔中做事。對無為的信心的力量越強,圣賢的境界越高。無為有三種,阿羅漢是一種無為,菩薩又是一種無為,佛又是一種無為。每個人境界不一樣,都是圣賢。不通達無為者,哪有圣賢可得呢?第二種,以無為見種種圣賢之相。無為是一,圣賢是諸法,一切境界以無為為根本。如果沒有無為這個根本,一切圣賢皆不可出,就沒有圣賢。所以呢,沒有無為就沒有圣賢,所以要知道這部經(jīng)典的重要性,這部經(jīng)典是根本,是根,學佛的根本。如果這個根沒有了,一切法皆不可得。

  昨天晚上我們講到,稱法行。四行法,這個稱法行,法我眾生,一切諸法沒有眾生存在,沒有眾生可度。一切諸法里面沒有我,就離我。前面從一到四,都講稱法行,從相上來講,就是禪定。什么叫禪呢?禪是外不動妄。什么叫定呢?內(nèi)不動心,心不動了,稱為定。什么叫不動心呢?就是一行,觀諸實相。就是你的心,覺性,了解了宇宙的空相,這個性,這個是我們的心性。我們的心了解實相,自然不動,這叫定。外面禪,一切外面的相,你已經(jīng)了解了一相三昧嘛,一相三昧叫一行三昧,一相三昧是諸法空相。心中生起一念覺性,實相與覺性,實相諸法空相,萬象現(xiàn)一相,叫一相三昧。生出這一念覺性,叫一行。一相與一行,稱法行起什么作用呢?一相三昧是什么樣的狀態(tài)呢?心中常安,心樂自在,在這個世界上做任何事情,顯示出無牽無掛的體,因為一切法本無掛礙,一切法生滅生老病死、春夏秋冬,法上是沒有差別,這一切法了解了無障礙故,是故你心和這個法無障礙體相應,叫一相三昧。所以呢,你吃飯穿衣睡覺,你都進入甚深境界,于一相三昧相應故。就像我們出家,寺廟非常安靜,相上自然通達無我,非常自然而然。內(nèi)心中與法相應,內(nèi)心很自在。從一相三昧上講,常常行走世間,內(nèi)心無所牽掛,內(nèi)心常常安住,常常安泰,毫無執(zhí)著。為什么呢?了解一相三昧故。安住在這個三昧之中,周游世界,內(nèi)心中非常清凈,沒有任何牽掛,非常泰然,像泰山一樣非常穩(wěn),在一相三昧里面。

  一行三昧是什么呢?心如鐵壁,如如不動,心觀察這個世間就像一面墻壁一樣,定在那個地方,叫一行。你有一行三昧就是無事不辦,在這個世間什么事情都不辦了,心看這個世界就像看到一面墻一樣,心如墻壁。心看到這個世界就像看到墻壁一樣。一相三昧叫做禪,一行三昧是定,叫禪定。為什么呢?禪是住于相,定是住于性。什么叫禪呢?在相上面,一切都是在禪,吃飯穿衣睡覺都是禪。什么叫定呢?安住諸法之本性,就是空性,如如不動,那個叫做定。定于禪中,禪于定中,有禪必有定,有定必有禪,這個禪其實就是法界,禪就是真正的佛陀不二之佛性,定有很多的次第。定由心來進入到一種境界。你心如墻壁,定在那個本性里面,但是你的心會出現(xiàn)種種境界。比如天人、人道、佛、菩薩、聲聞,都屬于境界范圍,十法界由定境而生。比如達摩大師,他常安住在定境,九年坐在那個地方,心如墻壁,常在定中,等待著一個人來傳法。對他來說已經(jīng)無事了,他傳什么法呢?無法可傳!無法可傳的這個法,才是真正的法。所以呢,他就是等一個人來傳這個法,等而無等,無等而等。所謂等者,就是不等,不等是一念,十法界是一心,而這一心呢,等而無等,無等而等,所以他在定中等人,所以呢常行三昧,一行三昧。相上來講,這個就叫禪,所以叫禪定。

  稱法行有什么好處呢?從報冤行、隨緣行、無所求行和稱法行,這中間都叫稱法行。報冤行起什么作用?冤親平等。如果你真正的生起了報冤行的話,因為此世界為苦啊,你現(xiàn)在看到的所有的境界都為苦,了解苦,知道苦者,了解這一切法界本體就是一個苦的體,是過去的業(yè)報而來,是法平等,你看到一切冤親平等了,你了解這是報的時候呢,就沒有我了。為什么呢?全體是報,哪有我呢?所以你就解脫了。

  如果不是報冤行,就有我在,不能破我執(zhí)。不破法執(zhí),怎么能破我執(zhí)呢?所以呢,有眾生在,有我在,眾生亦垢我也垢。如果你是報冤行呢,在那一剎那,那個就是妙德。因為經(jīng)典上常常講,所謂業(yè)者,如水中之月,就像水里的月亮一樣,它事實上根本就沒有產(chǎn)生過。但是我們總認為水里有月亮,一旦你覺悟了,水里的月亮就沒有了。所以呢,一念覺即解脫,一旦覺了就已經(jīng)解脫了,只要你真正生起報冤行的時候,你立即解脫。為什么?了知平等故,平等故就沒有我了,我跟你都是一個業(yè)報而已,這個業(yè)力就像水里的月亮一樣。但是我們總認為:我們就這樣的就可以成佛了嘛?我們就這樣諸法空相就可以成佛了嗎?那為什么諸佛還有種種相呢?那我怎么沒有呢?那師父你為什么沒有呢?沒有諸佛的境界呢?是諸法空相,我們都是空的、虛妄的,我們都是不真實的。等我們不真實的東西消失了,真實的東西就顯現(xiàn)出來了。我們真正的東西也不多一點,也不少一點,F(xiàn)在我們不真實,你怎么知道我心里想什么東西?你連我都沒有了,你怎么知道你自己想什么東西呢?沒有我,誰想呢?你想一想。那諸佛菩薩知道,那諸佛菩薩在哪里呢?諸佛菩薩就是我啊,什么是我呢?我就是水里的月亮顯現(xiàn)出來,它也不多一點也不少一點,它現(xiàn)在過去未來都在那里。所以,在法性里面就知道,但是在那個虛妄的體里面,是靠意識。這個意識,就是不真實的。這個意識就像(雙掌合擊—啪)這個聲音,啪,真實嗎?就像在空中叫一聲,然后聲音就傳得很遠,以為這個聲音是真實的,你不斷的叫不斷的叫,這個聲音不斷的流轉不斷的流轉,實際上這個聲音是虛妄的。所以呢,我們把這個聲音當作是真實了,以為這個聲音里面當作一個真實的,聲音里面能看到我的心嗎?那個聲音里有沒有變化呢?有沒有境界啊?這個聲音是一種空氣的摩擦,根本不存在的體,它是虛妄的東西。

  所以我們現(xiàn)在的眾生都是虛妄不真實的,我不會知道你的心,你也不會知道我的心。即使我知道你的心,還是假的。如果我知道你的心,你也知道了我的心,那就真實了。就是我知道你的心,還是我的妄想,你也不知道。如果有一天我知道你的心,你也馬上就知道我的心,那就見法身了,就不可思議。就是說,有一天我知道你的時候,佛就知道我們是虛妄的,我們就是要把這個虛妄的滅掉,我們就是人道,我們這個地球、虛空都是不真實的,消失掉了。等你心開意解,等你進入到法身里面,等你到了西方極樂世界,這個世界就不存在了,根本就沒有。就像那個云霧散了以后,極樂世界猛然的顯現(xiàn)出來,你找眾生找不到,沒有眾生。所以我們現(xiàn)在完全是一個識,因為你不了解這個東西呢,我們就是在這個識里面,就是要轉識,現(xiàn)在我們大家就是要開智慧,對未覺的眾生講智慧,對已覺的人不講智慧體了,所謂智慧即非智慧,是名智慧,因為智慧是一種方便的名詞而已。如果把智慧當作真實,那就麻煩了,沒有天上掉下來的東西,智慧本身就是方便立名。事實上,沒有智慧之名,沒有所謂智慧的體,無非是你的識,無非是你的心而已,無非是你的覺而已。所以呢,覺者無覺,沒有覺體,你以為真的,我覺了,我將來要成佛了,認為有你覺的體嗎?沒有覺體,是名為覺。所以呢,你徹底的不存在,就是沒有我也沒有你。所以在此世界,我知不知道你的心,你知不知道我的心,已經(jīng)無關緊要了。我知道你的心也毫無意義,因為我們現(xiàn)在用識啊,用識來做事,不是用真正的心來做事的,用識在做事的。所以我們要從里面覺悟過來。在報冤行里面,你了解了這個世界所有,包括你自己,這個世界就是兩個體:我與法,還有兩個體:一個是情,一個是物,就是器世間與情世間。所謂的情,就是我現(xiàn)在的情。無情叫做物,就是器世間。器世間為法,情世間為我。

  一旦你認識到這個世界都是我的報,是我的業(yè)在那個地方,你內(nèi)心中,你的覺性里面感覺到我、法界是業(yè),這里面你發(fā)現(xiàn)你自己平等了,冤親平等了,轉苦為解脫?嗪竺婢褪墙饷。為什么有極樂世界呢?極者,是最究竟之意;樂者,解脫之意,最究竟的解脫。所以苦是對于樂來講的,苦后面就是樂。貪心苦就是對于法身來講的,瞋心是對報身,癡心是對化身。這是一樣的,是相對而言的。如果你轉貪心,就變成清凈法身。如果你轉瞋心,你就變成圓滿報身。如果你轉癡心,你就變成用,妙用,就變成解脫,無明變成光明相,化身。所以,貪瞋癡就是法身、報身、化身。我們轉我們的苦,這個苦轉過來就是樂。一旦你了解了這個世界是報冤行,法平等故,那我跟你是一個不是兩個,又是一念,又是諸法之平等,就是中道思想。從事上講,滅什么呢?滅諸法不平等體。在這個世界我們內(nèi)心中不平等。如果你如是報冤行,觀察到這個體的那一剎那,這個世界就平等了,真實了,叫稱法行,或者叫空有不二之法。什么叫空有不二?能在這一念觀察到不可思議的妙用,就是中道思想。從相上面建立覺悟的體,了知是業(yè)故,知道是業(yè)平等故。在這個苦里面,你就知道選擇,你是選擇生死呢,還是選擇解脫呢?所以對于這個法上決定的時候,菩提心生起來的時候,他自然會選擇解脫。一念菩提心,你選擇解脫體就是菩提心,你不選擇解脫體,你只能說我發(fā)了菩提心,不能證悟菩提心,你只能說是相似菩提心,你不能獲得真實菩提心。比如我在佛面前,我要發(fā)菩提心啊,那是假菩提心,相似的菩提心。但是你這一念生起的時候,那是真實的菩提心,和你證的菩提心,比如實相你知道了,真實菩提心。

  第二個,你去觀行了,證悟菩提心,觀行實相,實相就是諸法空相。你看,“應無所住而生其心”,什么叫應無所住?一切諸法無所住故!岸湫摹本褪潜娚。一個講法,一個講眾生。一個講無情,一個講有情!皯獰o所住”是為無情,它是無情體;“而生其心”是為有情。如果你一切應無所住,這叫顯體;而生其心,就是眾生的念頭,心與法相應合一,暗合妙道,這是不可思議的妙用,大情所在。你這一念相應的那一剎那,是不可思議的妙用。眾生往往沒有一個中道,F(xiàn)在人迷,迷在哪里呢?他不能中道。他認為“應無所住”就是我不要分別吧,我應該生起不分別的心,只要我一心,沒有諸法,不能中道,心里面想坐著不動,他不了解諸法,與法不能相應故。就是說,他能夠一心,但是不能達到一相,這個一心是什么呢?是叫情見,不能進入大情。進入大情的狀態(tài),像菩薩大覺有情,了知諸法空相,是為“應無所住”。你的心與諸法空相,就是“應無所住”與“而生其心”,就是相體與你心里面覺性的體,剎那時間相應的那一剎那,中道思想就顯現(xiàn)出來。而這種中道思想,是體相一如,這個一剎那時間,才是真實心。如果將我們的心性舍于諸法,在房間里坐著,然后自己搞那個心,所謂心者即是諸法,諸法就是你的心。

  什么叫業(yè)呢?業(yè)已經(jīng)轉為識了。我們哪有心存在呢?本來諸法空相就是我們的心,我們的業(yè)還是我們的心。我們的識是什么?識就是三界。什么叫三界?就是我們的識。三界外面還有識嗎?比如大家聽這個聲音,啪,這個聲音是哪邊的?不是這邊的,不是這邊的,聲音是幻覺,你感覺有聲音,其實我們微細的觀察,拍掌的時候,其實拍下去這兩個掌還在拍不?所以有聲音。如果這個聲音我拍下去沒有了,聲音不會相續(xù),就是我拍的那一剎那,這個聲音相續(xù)過程中,是一直在拍,所以這個掌還在,這個手上的相是沒有了,其實這個聲音在,證明那個掌還繼續(xù)在拍。這個掌是看不到的,其實它的形體里面有一個空氣的摩擦,但是不拍的時候就沒有了。所以我一掌拍下去的聲音相續(xù)的時候還在相續(xù),所以這個掌永遠是兩個掌。這兩個掌是什么呢?業(yè),也就是識。這個聲音就是識,這個聲音就是兩個掌,而這兩個掌就是識,就是法界。所以我們的識在哪里?識不在內(nèi),也不在外,也不在心里面。識就是法界,法界就是識。識是什么呢?識就是業(yè),業(yè)就是識,識就是法界,法界就是識,那業(yè)是什么?業(yè)并不是有個獨立存在,業(yè)它也是不二的。所以呢,我們的分別越強,你的業(yè)力越轉越重,這個世界戰(zhàn)爭啊,斗爭啊,如果你的分別心越小,那外面業(yè)力,斗爭啊就越來越松。如果不改體,就是不改你這個東西,你想一想,你怎么改變?這個東西你不改變了,這個世界永遠改變不了。如果你斗爭堅固,你的妄想紛飛,那你這個世界就永遠會吵架,永遠會斗爭。一旦你了解這個解脫的,這個世界就是你的業(yè)報,沒有兩個體,你現(xiàn)在看到全是業(yè),你看到我看到都是業(yè),所以每個人的業(yè)都不一樣,心中的這個世界就不一樣。一旦你覺悟了,了解諸法空相,報冤行顯現(xiàn)出來,事上的一個法,它能夠使我們,巧妙的讓我們的業(yè)轉為了我們的覺性。

  了解我們這個世界是我們一個識,這個世界根本沒有我,識就像水里的月亮一樣,根本不存在我跟社會上的對立,是一不是二。業(yè)就是一體,叫一相三昧現(xiàn)前。在這里面求解脫故,安住在這個體里面,然后你這個心跟這個體相應的那一剎那,那是不可思議的。所以呢,叫做平等,冤親平等,能夠轉你冤親不平等的體。轉掉了你就是解脫,轉苦為樂,樂就是你的報身,就是你的莊嚴體。沒有莊嚴怎么會有樂呢?樂是解脫體。極樂,極是法身,是究竟處,本來處,有極才樂,樂是報身,叫極樂,究竟的體上面才有究竟的解脫。就像電,就是極;光是樂。它一個是體,一個是相,體相二用。如果你認為極樂世界是你想像的那種極樂,肯定會煩惱。轉苦就是樂。如果你是究竟,跟法身相應的,和無我心相應,跟究竟諸法空相相應,那所謂你的報身莊嚴的體就顯現(xiàn)出來。所以大家要知道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的差別,一相三昧就是禪,一行三昧就是定。

  第二個叫隨緣行。諸法無我就是要破我見啊。如果你真正一切事情都是隨緣,沒有我了,就變成隨緣行,破我執(zhí)故,就是緣起性空沒有我,破我執(zhí)。一個是破法執(zhí),一個是破法執(zhí)。諸法平等,冤親平等,破法執(zhí),破我見。隨緣,我們的心不動,緣起性空,安住在這個地方。佛教經(jīng)典上面講,諸法無我,一切法里面沒有一個真實的我存在。既然沒有我,那一切隨緣,這也叫做稱法行。

  社會上人講放下,不會放下的,他不了解法性,怎么會放下呢?他就不會隨緣。所以社會上的人往往是不隨緣的,世俗的人,乃至于我們的習氣當中,都不會隨緣的。沒有利用這個法來救度我們,沒有利用這個法來開顯我們。我們往往在這個世間不用佛法來開示我們,用我見來開。佛法本身是解脫我們內(nèi)心的執(zhí)著的,法執(zhí)。而釋迦牟尼佛講法,不像基督教,基督教是在相上下功夫,而佛教里面直接講實相。你認準了這個實相,你了解了這個實相,直接的解脫你這個根本的問題。你不了解實相,你不能解決根本的問題。

  比如報冤行,你不知道這一切是我們的業(yè),你就對社會上有不滿。為什么基督教說,你們這些人不信上帝都要墮到地獄永遠不會出來?二世因緣,下輩子你不信我就要墮到地獄永遠不能出來,它有上帝來控制著。在佛教里面呢,它沒有你信和不信的問題,把實相告訴你,它說你這個業(yè)報不是上帝造的,是你心中的業(yè),如果你把握了這種心,了解了它的實相,你把握自己就可以了,不需要去信任何一個人,信自己就可以了。信自己并不是一個我見,信法性,了解真實的我。所以這個世界沒有一個真實的我存在的。

  所以隨緣行、報冤行、無所求行。在這個世界如果你無所求的話,如果你沒有所求,可以斷除你的有所求的心。我們在這個此世界,無所求的體,就是有所求的心。我們求無所求的體,過去一個祖師說,他說什么叫清凈?什么叫修行?修,修無所修,從無修到無無修,修行修無無修。什么叫無修呢?他說我沒有修,他連無修都沒有了。無修后面那個境界,就是清凈的境界。就是說,我做這件善事,但是我不作做善事想。比如我現(xiàn)在很清凈,但是我沒感覺到這個清凈很執(zhí)著啊,我沒有執(zhí)著于這個清凈啊。就像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一樣,我們念佛到西方極樂世界很清凈,但是我還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啊,這個清凈是無常的,是不真實的,我不會執(zhí)著于這個清凈。不執(zhí)著于清凈更清凈,還不執(zhí)著,意思是說清凈后面還有清凈,清凈后面還有清凈,就是從始到終都不要執(zhí)著。在法性里面,先是無所求,我們無所求無所不求,到后面呢,無所無所不求,很深的境界。

  所以呢,無所求的狀態(tài),并不是我們世俗的隨便,比如我無所求了,我不做事了,我不干活了,我就不勞動了不念佛了不打坐了。這個無所求是執(zhí)著于心,與相不能相應。緊緊記住,只要和相不能相應者,都是與第一義諦不能相應。比如離開此杯子,而說體相實相者,無有是處。為什么呢?業(yè)也好還是這個相,無我也好還是這個相。這個相的體,我們有一個意識在那個地方,所以我們還是有相,在有相里面建立無相,離開這個有相建立無相,就像你離開這個金子找金子一樣,那不是頭上安頭嗎?雖然你離開了當下的事,再去找理的話,你找不到。比如,無量光無量壽,無量光就在無量壽里面,無量壽就在無量光里面,離開無量光哪來無量壽呢?離開無量壽哪來無量光呢?無量壽為理,無量光為事,它是理事圓融的法。而大乘的教法都是理事圓融,離開事找不到理,離開理找不到事,它理事不可以偏離。

  所以呢,很多菩薩悟到以后呢,常在事中尋找理見,理是信,為什么呢?我們識為事,等你證理而無事的時候,事而無理,理而無事,理上無事者是阿羅漢而已,小乘教法;事上無理,你做那個事情沒有理的話,你還是個眾生,事上無理的話你就是六道眾生,理上無事的話你就是一個阿羅漢。要理上有事,事上有理,才是菩薩。你想一想,為什么開悟的大師都要發(fā)廣度眾生的這個心?因為他理事無礙。離開此事就沒有理可得,所以呢他要利益眾生,行大悲之行,行六度萬行。離開六度,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,你離開了這個事相要找理的話,想一想,有理可得嗎?沒有理可得。所以要緊緊記住,千萬不要離開事而找理,離開了事而找理,這個人一輩子是虛幻的,虛妄之識,F(xiàn)在很多人呢,以為知道了很多道理,在事上面不能思理,在理上面不能思事,廢理執(zhí)事,廢事執(zhí)理,叫遮眼法,像是修行,其實沒有修行。什么叫遮眼法呢?說理說空性,事上面不能跟理相應。為什么六祖大師頓悟之后,和神秀不一樣呢?神秀是漸教,他事上面不能融通,他理上就不敢當下承擔,他理上他也不知道,但是事上不能跟理上當下承擔,人就是這么一剎那時間,悟道不悟道就是那一剎那時間。

  而六祖大師他珍貴在什么地方呢?當下承擔,一切事就是圓融理,理就是圓滿的事,事就是圓滿的理,他一切事圓滿在理,一切理圓滿在事。所以一切事皆是理,一切理皆是事。他是理事圓融的教法。但是神秀大師就不一樣了,他理上他也知道,但是事上不能圓融,所以事上有漸修,不能念念之間事與理應,就像一個人一樣,你把事理不能圓融,他理離開般若,事離開理離開般若,而在事上尋求都是五蘊之法。般若與實相相應故。跟實相不相應,他所做的一切事情,他執(zhí)著于次第,追求個什么東西。他不知道念念之間與法相應,每一念每一念與法是不二的。他的念有橫豎之念,橫就是周遍十方,豎就是一念相續(xù)。就是說,現(xiàn)在過去未來一念相續(xù),豎能與佛相應,橫能周遍十方,沒有選擇我這個地方那個地方,選擇所有所有的一切法。所以呢,他安住在平常的??上面(51:18),建立無上的莊嚴,無上的信心,金剛信心。而眾生差別,不能成佛的原因是什么呢?事上面,豎不能現(xiàn)在過去未來,他常常說今天明天后天,今天不能做明天做,明天不能做后天做,他老是用那種相續(xù)的體,就是說我已經(jīng)證到了我已經(jīng)覺悟了,這個體在哪里,然后呢,我要去證它,然后在事上證,證證證,在事上面搞來搞去,還是證不到。為什么呢?你做這件事情本身的心跟法就不能相應,就越走越遠。但是我們一般人凡夫呢,總認為快到了快到了,就有這種感覺,感到自己要到了,感覺要到了永遠到不了,為什么?他這種思維是一個虛幻的思維,是一個不真實的思維,完全是一個五蘊里面的東西,離佛越來越遠。你抓住水里月亮說我快到月亮了,那是不真實的。只有你一念相應才行,這一念不相應永遠都到不了,這叫做業(yè)障障礙了。我們只有把這一念斷掉,才能相應。

  很多人修行無量劫,還不如六祖大師那一念超越,一念承擔。我們往往用相續(xù),用漸法去修那個頓法。而理是頓的,過去祖師說:漸中無頓,頓中無漸。頓里面無漸法,漸里面無頓法。什么意思呢?如果你安住漸里面,無有了期啊,就像一個圓圈,你轉啊轉啊,你永遠沒有了期。既然頓中有漸,頓中所有的漸法都在這里面,祖師修行念念之間圓滿故,從小到大,從左到右,從上到下,都是在頓里面,他該漸即漸,該頓即頓。就是說,在漸里面,今天趣入善法,他要修禪定就修禪定,我要做人就做人,我要做菩薩就做菩薩,雖然漸,但是他念念之間與菩提心相應故。但是漸中有頓,頓里面有漸,只能先頓后漸,不能先漸后頓。要先漸里面再去求頓悟的話,那就麻煩了。所以呢,不明心見性修法無益。你不知道這個道理,修一切法都沒有利益。所以差別這么大。這個叫做稱法行。

  所以我們首先要明了頓悟。就像我們講阿彌陀佛,無量壽就是無量光,先有無量壽,南無阿彌陀佛,通達無量光,無量光即無量壽,無量壽即無量光,無量光是漸法,是事,無量壽是頓法,是實相,就是毗盧遮那佛,所以頓漸一如,理事雙融。眾生的因就是此世界的果,這個世界的果就是眾生的因,無量光無量壽,人人無量光個個無量壽,了解無量壽即是無量光!栋浲咏(jīng)》講:什么叫西方極樂世界呢?何名阿彌陀佛?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。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。直接把壽命和光明告訴大家。他沒有說彼佛就是阿彌陀佛,他沒有這樣說啊,但是我們眾生呢,總認為是阿彌陀佛,不知道他無量光無量壽就是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光無量壽。先要了解無量光無量壽,你一念即生,一念阿彌陀佛即得往生,這一念是覺悟的一念,是明了的一念,在禪宗是悟的一念,在凈土法門是信的一念。什么叫信呢?就是如是我聞,聞的一念。如果你沒有聞到,哪來的信呢?在你聞到的時候,即是無量光無量壽,無量光為事,無量壽為體,無量壽為心,無量光為相,一相三昧遍法界故,一行三昧就是阿彌陀佛故。此法界遍一心,即阿彌陀佛,此心遍于法界,叫無量光遍法界故。所以呢,法界叫一相三昧,阿彌陀佛就是一行三昧。

  禪宗的一行三昧跟一相三昧有什么區(qū)別呢?跟頓教有什么區(qū)別呢?沒有無量壽,哪來無量光?沒有你心里的一念覺,那外面諸法皆是空寂。沒有悟到眾生都是無量壽的話,你不能建立一心,不能建立一心,無量壽就沒有了。無量壽沒有了,那你那個光明相無量光也不存在。無量光沒有了,因為沒有一念覺性,沒有無量壽就沒有無量光,一念頓悟。無量壽聞無量光,就是一相三昧,就是一行三昧。一行三昧為無量壽,一相三昧是無量光。凈土法門一行三昧就是阿彌陀佛,一心不亂,一相三昧就是清凈的法界,光明無量,一行三昧就是壽命無量。壽命無量一念覺,覺諸法實相,什么叫諸法實相呢?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不來不去不斷不常,這叫無量壽。無量二字叫不可思議,什么叫不可思議呢?就是大小之分別體,有大有小之差別,不叫不可思議。不可思議就是無量,無量二字不是我們說的多的意思,無量叫不可思議,無有分別之意。無分別就是沒有長短高低,沒有好壞善惡,沒有大小差別。所以呢,壽者一切壽,有長壽有短壽,差別之意,怎么叫不可思議呢?什么叫諸佛之見呢?什么是佛佛相念呢?什么是不會佛意呢?會于菩薩會于眾生之意嘛。以長短高低這個心來思量,認為這個叫做無量,那你就是大錯特錯。無量是不可思議,不可思議超越十法界,超越眾生心。九法界眾生都是超越的,都是分別,所以無量是超越之意,超越分別就無分別,不分別就沒有長短高低,所以呢,無差別之體。所以極樂世界是沒有差別之體,光明里面沒有差別體,只是我們信心里面有差別之體。

  何為佛?覺者即佛。何為凡?迷者即凡夫。你覺悟了,全部法顯。你迷惑了,你就是凡夫,覺悟了當體即佛,不可思議境界。你要悟到這個道理,所以叫稱法行。隨緣行、無所求行,沒有求的行為。稱法行,我們了解了法的真實相。如果你稱法行,在此世界隨意行善,隨意的斷惡修善,你心中都是充滿歡喜的。在這個世界,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,對你來說都是很簡單的。為什么呢?你布施,你舍一切業(yè),這個法界平等了,不平等就舍掉了,分別已經(jīng)舍掉了,大布施。如果你要是這個世界隨緣的話,舍去我執(zhí),緣起性空,我執(zhí)沒有了,一切無所求的法,你的貪瞋癡慢疑都布施了,布施掉了就是持戒。持戒對于心法來講,是持比丘戒;對于法來講,持菩薩戒,見一切諸法空相。就是說,“應無所住”比丘戒,“而生其心”菩薩戒,都已經(jīng)具足了。如果你念念相應,你得體就得戒體,得此戒體,是真實受戒。如果你不得此戒體,你即使受戒,戒體也不真實。你了解了這個道理,戒體就圓滿。

  布施本來對于身體來講的,我們的身口意,六度里面,佛布施不厭眾生,他布施于眾生從來沒有厭倦過,我們布施會厭倦。如果你安住于一個地方,如如不動,就是布施。你可以舍命來救度于眾生,這也是布施。修諸善法,不起分別,這也叫做布施。布施不是我要拿錢給你,你了解了如法修行的體里面,對于心來講,心相一如,哪個地方的善法又與心不相應呢?如果不布施,能得法嗎?你不布施,與相不能相應故,你怎么能得法呢?你不可能得法。你就有分別相。離開法,無有體相,離開這個法沒有心啊。你講那個東西是虛妄的東西,不真實的,離開相就沒有心可得,離開此法沒有諸法可得。一本書叫《十不舍》,就是十種不舍法,身不舍,法界不舍,虛空不舍,妻子兒女不舍,一切善不舍,一切惡也不舍,都不舍,舍此法故,沒有心,舍心沒建立法,法能建立心,因法能悟道啊,以法而建立心,以心來改變法。如果沒有法就沒有心啊,只有世間法才能集中我們的心,所以世間法沒有了,不能離開妻子兒女,不能離開家庭,不能離開寺廟,不能離開做善事,不能離開惡事,不能離開地獄、餓鬼、六道,你離開了這個法界,你就沒有心立了,心就立在這個事上面。

  所以呢,我們這個一念的覺性,就立在這個事上面。離開了這個事,就沒有心立。所以心是從這個事里出來。但是我們覺悟的那一剎那,對一切法界平等故。但是平等法是在這個相上面。所以我們心在相上面的時候,離開此相哪有心立呢?我們一定要對此相生起信心。所以我們在此世界,不管怎么樣做法,跟布施、持戒,與法相應的體。我們要大忍辱,如果跟法相應的一念剎那時間,可以忍辱。忍辱是在一切法里面顯現(xiàn)出來。忍辱對于明了的人很簡單的事情,有大忍辱有小忍辱,大忍忍于法性,小忍忍于事相。事相上的忍導致于跟法性相應。相上不忍何為大忍呢?在小上面不持戒哪來的大持戒呢?小上不布施,哪來大布施呢?你小小的布施,小布施里面建立大的信心,不可思議的。小上不持戒,大上怎么持根本戒呢?你小上不忍辱,小上不建立忍辱體,怎么在大忍上面建立信心呢?就是一毛端的忍能建立大忍啊。如果這個忍不建立,不可能建立另外的忍。虛妄的忍,不真實的。如果你住在深山老林里面,你一點忍都沒有,你罵我我也罵你,如果不愿意布施,一分錢都不愿意施舍給別人。真正的布施是沒有情見的布施,有情的布施不是真的布施,跟法相應的那個叫布施,跟法不相應的不叫布施。真正的布施是給跟你沒有任何關系的人布施,才是真正的布施,跟你有關系的還叫布施嗎?你是我的朋友我才布施,你不是我的朋友我不給你布施,布施叫做無緣而布施,沒有緣的布施才是真正的布施。所以在這個世間很多的地方講法啊,都要講緣分,那個不是布施。持戒,沒有條件的持戒,不是有好處我就持戒,沒有好處我就不持戒了,持戒是順法順著佛陀之意,佛陀怎么制,我就怎么持。持戒與法相應故。

  佛陀不在世了,釋迦牟尼佛講法,先是講小乘法,后來大乘佛教跟凈土相應。大乘佛法其實都是精神不滅,菩薩是精神狀態(tài),而舍利弗、須菩提這些阿羅漢,那是人的境界。講大乘佛法是文殊菩薩、觀音菩薩,這個導致于我們一個什么好處呢?佛法能長久住世,大乘的佛教才能長住于世,小乘的佛教根本沒有辦法,為什么印度的佛教不能夠長興于世呢?因為沒有大乘的佛教,不能夠常住啊,把它滅掉就滅掉了。但是大乘的佛教它精神在,觀音菩薩在空中,所以我們求觀音菩薩,觀音菩薩來,這都是精神世界。所以釋迦牟尼佛講,你不要以為我真的去世了,我在你心想里面,釋迦牟尼佛把自己變成是到法界里面去。所以法界就是釋迦牟尼佛,釋迦牟尼佛就是法界。所以金剛經(jīng)里面講:“若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!边@就是大乘的思想。如果以色見我,那釋迦牟尼佛入滅就沒有了,所以小乘的佛教很容易滅掉。大乘的佛教不滅的原因,比如觀音菩薩有求必應啊,《觀音菩薩普門品》一部經(jīng)典傳承下來,所以傳到今天來。如果我們要執(zhí)著于那個觀音菩薩,那就完了。因為觀音菩薩走了就走了,就沒有了。但是呢,那本書傳下來,傳到今天,它的精神在,所以菩薩屬于是精神法門。

  所以釋迦牟尼佛講法,講大乘教法就是要流傳后世盡未來際,所以大乘佛法是不滅的,小乘佛法一定會滅的。所以釋迦牟尼佛講的一代教法里面,會滅的法是小乘,不會滅的法是大乘,大乘的法是精神,是常住于世的。釋迦牟尼佛常住,它永遠不會滅的。所以佛法不會滅的,所有的大乘。到中國的大乘佛教,在一本書上面講,它說末法像法跟正法的差別是對印度講的,對大乘法里面是沒有這樣說法。只有印度的小乘教法才有佛法滅亡的現(xiàn)象,有正法時代像法時代和末法時代,這是在釋迦牟尼佛原始佛教里說的。但是在大乘佛教里面是永遠不會滅的。你想一想,佛和菩薩常住于世,它怎么會滅呢?釋迦牟尼佛橫遍于十方,怎么會滅呢?所以佛法在大乘佛教里面就不滅了。要滅的釋迦牟尼佛當時的原始佛教,在末法時代可能會滅盡的,可能沒有了。我們現(xiàn)在這個大乘佛教,永遠是正法。如果真正體會了大乘的教法,其實永遠是正法。所以在經(jīng)典上是這樣講的:五百年一正法,五百年一像法,五百年一末法。我們現(xiàn)在是五百年之間,趨于正法。為什么呢?兩千五百年,我們是第幾個五百年?我們不要把自己認為是在末法時代,其實我們還是安住在正法的體里面。你悟到這個道理,其實就是正法,不要把自己認為是末法。所以呢,大乘的佛教,緊緊記住是不滅的,永遠不會滅的。

  阿彌陀佛常在空中說法獅子吼,而令此法久住!稛o量壽經(jīng)》里講,我以此神力,令此法久住。就是阿彌陀佛久住,阿彌陀佛久住就是金剛經(jīng)久住,金剛經(jīng)久住就是華嚴經(jīng)久住,就是妙法蓮華經(jīng)久住,因為這些經(jīng)典是非常通的,是通達的。所以呢,你了解了《無量壽經(jīng)》,自然會對金剛經(jīng)有信心,自然跟你的智慧就是一念心是相應的,智慧相應了自然會讓金剛經(jīng)流傳于后世。

  忍辱,以小忍而成就大忍。緊緊記住,大忍是法性,小忍是我們的忍相。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,精進是對于法上來講的,精進、禪定、智慧是對法上來講的,就是對心地來講的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是對身體來講的。一個人不精進,精進有小精進與大精進,什么叫精進呢?從稱法行來講,精就是般若實相,就是諸法實相,叫一相三昧;什么叫進呢,進就是心,只有心才進,我們心相續(xù)叫進,心不相續(xù)就不叫進。心能夠進入在禪定的體里面,有禪必有定啊,你有禪就遍法界,一相三昧,然后建立一行三昧,就是進。一相三昧與一行三昧相應故,叫做精進,不住相上,不住心上,叫精進,在根本處。一般人在此世界求于善知識,也叫精進;懺悔業(yè)障也叫精進;求出離心也叫精進。內(nèi)心充滿了信心,這也叫做精進。你內(nèi)心中覺得無所謂,叫不精進。你內(nèi)心中對菩提心沒有信心,叫不精進。你內(nèi)心中很淡然,覺得好淡,過一天算一天,哪還有什么精進可言呢?所以精進與實相相應故。

  所以我們要懺悔業(yè)障,要消除我們種種業(yè)障。我們有煩惱障、業(yè)障、報障。業(yè)障就是過去造的業(yè),比如做生意啊、賺錢啊、開車啊,叫業(yè)障,這個業(yè)障礙了你求菩提心。把這些業(yè)全部轉過來,我們轉不過來,又不能求無上菩提心,又不能對上供諸佛有無上的信心,又不求諸佛給你送來一個善知識,所以我們要求善知識很重要,開顯我們的般若智慧。所以你內(nèi)心中有想求的心,我想開般若智慧這個心,如果你這個心一點都沒有,或者以僥幸,就像我出家是父母打我煩惱來出家的,就像一個乞丐無意之中找到一塊金子,那個時候我在廟里打坐念佛修行啊,但是沒有精進啊,不知道懺悔業(yè)障啊,也不知道求善知識啊,也不知道什么叫般若智慧啊,剛剛出家的時候沒有這種意識啊。后來一些善知識告訴我,我們要開悟啊,我才想,開悟是什么東西啊?不斷在找啊。修行了一段時間以后,這個東西只能進不能退的。當然每個人出家都不一樣,吵架啊,考不上大學啊,病了啊,或者夫妻關系,或者家庭關系,或者是怎么樣出家了,可以說大家出家的那個當時都是煩惱之時,不知道怎么出家的。那出家以后呢,隔一段時間覺得很清凈,找到這種感覺了,找到一種清凈的感覺了,后來知道找善知識了。到后面廟里居室吵架啊,出家人爭名奪利啊,賺錢啊,就這樣過日子吧,過一天算一天吧,在廟里過起日子起來了。然后求法的念頭就沒有了,不但不學佛,慢慢就停在那個地方,不肯進步了,那就完了。就像在廟里看廟的,看了一輩子廟,到最后面到哪里去也搞不清楚,對法上面沒有進取之心,沒有焦急的心,對法上面的思維。所以我們要求善知識。內(nèi)心中放下自己的我見,跟善知識相應。

  第二個,要懺悔業(yè)障。我們有很多的業(yè)障,障礙了我們。一個是煩惱障,貪瞋癡慢疑。為什么會有貪心呢,是因為你下過地獄。為什么有瞋心呢,因為你做過餓鬼。你為什么有癡心呢,因為你做過畜生。因為你做過地獄餓鬼畜生啊,所以你一定有貪瞋癡。你不知道你自己有貪瞋癡,在無明之中,你在貪心的時候你還不知道自己在貪,你在恨別人還不知道自己在恨別人,你在癡的時候還不知道自己在愚癡。所以在貪瞋癡里面迷惑了。所以我們要知道,貪瞋癡就是你無始以來煩惱障。煩惱令我們不能對法生起信心。世間這么多人不學佛的原因,就因為我的貪瞋癡很重,我不去學佛。第二個就是業(yè)障,所做的一切事業(yè)都屬于是你的業(yè)障。如果你不能轉的話,在此世界我做寺廟也叫業(yè)障。業(yè)有兩種,一個是叫愿業(yè),一個叫流轉之業(yè)。什么叫大愿之業(yè)呢?菩薩見到法身以后,可以轉業(yè)成為愿業(yè)。我們現(xiàn)在是分段生死,是流轉之業(yè),你造業(yè)障礙你的菩提心,障礙你對法的思維,障礙你求無上道的心。在世間的人,想求菩提心是很難的?梢杂^察一下,世間的人能隨意的發(fā)菩提心嗎?

  世間的人說懺悔業(yè)障,他能夠隨意的能夠懺悔得掉嗎?一個常常造業(yè)的人,怎么去消這個業(yè)呢?說實話只有出家,在社會就要賺錢,要賺錢就沒有辦法,只能增加你的業(yè)障。所以出家為第一道,出家即無事啊,只要你在世間,就有業(yè),你一點辦法都沒有。講法,善知識的誘導,法的珍貴處,像金剛經(jīng)或者阿彌陀經(jīng)、無量壽經(jīng),里面有巧妙的方法和手段,令我們圓滿,令我們可以懺除業(yè)障。你有這個懺除業(yè)障的心,你有這個觀照,你有這個一行三昧,你就可以解脫。如果你沒有一行三昧,沒有一行三昧就沒有一相三昧,沒有一相三昧你就是徹底的凡夫。包括我們信阿彌陀佛,有人講,我嘴巴上講信阿彌陀佛,其實我心里面沒辦法信,山河大地既然是阿彌陀佛的功德,但是我心里面沒感受到啊,因為你平時不念阿彌陀佛啊,你心不清凈啊,你當然感受不到啊。你天天坐在這個地方拼命打妄想,怎么會感受到當下的清凈呢?你當下的清凈就得不到啊。一相三昧忘記了,你的一行三昧怎么會現(xiàn)前呢?你想一想,你平時不念阿彌陀佛。如果你平時聽了這個法以后,平時多念阿彌陀佛,安住在當下。

  念阿彌陀佛的目的,其實很簡單就是消除你的妄想,你心清凈了,自然法就顯現(xiàn)出來。如果你本身心就是狂躁的,你說觀察于阿彌陀佛,那怎么可能的事情呢?就像一個人像個機器不停在轉,你叫他停下來去觀察阿彌陀佛的功德,他哪里有時間呢?他心非?裨,像車輪一樣,轉得不亦樂乎,你叫他去觀察阿彌陀佛的功德,那是騙人的。所以世間人要聞般若智慧,到西方極樂世界,一般中品和下品比較多,上品往生的人非常非常的少,你不要以為每個人都能往生到上品,基本上是中品和下品,不能到阿彌陀佛真實處,不了解無量壽無量光,跟阿彌陀佛的法不能相應。就這樣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了,聽經(jīng)不聽經(jīng)無所謂了,金剛經(jīng)聽不聽也無所謂了,般若智慧相不相應無所謂了,我就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,那只是一個善根而已。但是你回向到西方極樂世界,可以得中品往生,可以有七寶池八功德水,有宮殿隨身,但是見不到佛,只有上品才能見佛,上品才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上品才是金剛心,上品才是華嚴經(jīng),上品才是妙法蓮華經(jīng),上品才跟一切實相相應。如果你不發(fā)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那就無所謂了。所以要發(fā)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應當求上品往生。所以慧律法師講,他不講九品往生,我們都是念:愿生西方凈土中,九品蓮花為父母。他說:愿生西方凈土中,上品蓮花為父母。上品才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大家要認識到這個問題,所以要稱法修行。稱法修行一定要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,相應的,與般若相應的,如法修行。明天我們開講金剛經(jīng),希望大家用心,金剛經(jīng)有不可思議的功德,有不可思議的威德,不可思議的力量,不可思議的信心。般若智慧是我們的智慧與法界相應的一個真實法,所以大家不要隨便的動念頭,用心聽,南摩阿彌陀佛!

精彩推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