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剛經(jīng)
《金剛經(jīng)》是佛教重要經(jīng)典。根據(jù)不同譯本,全名略有不同,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《金剛般若(bōrě)波羅蜜經(jīng)》,唐玄奘譯本則為《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(jīng)》, 梵文 vajracchedika-praj?āpāramitā-sūtra!督饎偨(jīng)》傳入中國后,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,以鳩摩羅什所譯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(jīng)》最為流行..[詳情]
《金剛經(jīng)》系列開示 95
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(jīng)系列開示
“須菩提。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。須菩提白佛言。世尊。云何菩薩不受福德。須菩提。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。是故說不受福德!卑l(fā)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其實就是直心,大菩提心。
菩薩就是四個字:慈悲喜舍。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,這里講出菩薩為什么不受福德故,因為知于一切法無我成就于忍,這個才是真實的菩提心,才是菩薩所求。菩薩發(fā)心很重要,你看:發(fā)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。前面講到以恒河沙七寶持用布施,這個從相上來講,是執(zhí)著相,就偏于有。但如果對它不持用布施,不需要布施不需要福德,就偏于空。偏空也好有也好,都是不了義的。不了義法不是菩薩所求處,也不是真實處,與實相不相應故;蛘呖栈蛘哂卸际蔷闵南,就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。若菩薩著相行于布施,不名為菩薩不是菩薩所求。而菩薩通達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,但是又不能夠說不要福德,是不“受”福德,是因一切法無我故。就是做一切善事了知諸法空相,緣起性空的道理。為什么這個講呢?菩薩通達于般若故,知道緣起性空故,與眾生能達一體,與諸佛共為一體。
何謂與般若相相應之慈?無緣和大慈的關系?
慈者,叫無緣大慈,其實就是緣起性空。我們在緣起里面攀緣,就不叫無緣了,叫有緣。在一切緣起里面不攀緣是大空。就是在生活中任何一件事情里面,生起無緣之心,叫無緣大慈。只有無緣才稱為大慈,通達于空性故。與般若相應,與解脫相應,與究竟如來實相相應,沒有佛可成沒有眾生可度,這個叫做無緣大慈。慈一定跟般若相應,慈是跟眾生解脫相應,慈是跟自己本身自性解脫相應,慈跟無住心是相應的,所以叫無緣大慈。慈就是通達般若之體,如果你跟般若不相應,不達眾生空故,不達十方諸佛本體空故。十方諸佛無住的體不現(xiàn)前,那么十方眾生之差別相不能寂滅,不能滅故不能通達于第一諦或者勝義諦或者了義,因為你本身就沒有解脫,怎么去利益眾生?不能利益眾生就不稱為大慈,所以叫無緣大慈。
如何與佛菩薩相應(感應道交)?菩薩如何與眾生同體?如何在同體中產(chǎn)生大悲?
平時散亂心求佛故很少能相應,至誠心恭敬心無我的心是感應道交的最好方法。無求無住無念無相則自然相應,同為一體故。
第二個是同體大悲。眾生因為無緣大慈與般若相應故,于十方諸佛心相應故,必定就有同體大悲,它攝取了十方世界所有眾生的心念,而這個念在他身上變成六度,就是所謂的功德。如果你沒有大悲,不能成就無量眾生,不能示現(xiàn)無量大悲。因為不能行六度波羅蜜,不能讓眾生的心進入佛陀的悲心,不能讓眾生生老病死一切相成就眾生六度波羅蜜。所以我們所有眾生的相,在菩薩身上叫六度。菩薩的心就是我們的法界,眾生跟菩薩心是一體的,叫做同體大悲。我們有求于佛菩薩,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跟佛是相通的。我們有苦的聲音來求于佛他是一定有感應的,因為佛菩薩確實就在我們當下的這個體里面,為什么有求必應呢?真正的有求的話,求到真心的地方,一定有感應。因為我們平時在求佛菩薩的時候,我們都是散亂的心不是一心。真正達到一心,必有感應。這個一心就是無我的大悲心。你只要真正的了解了佛陀的大悲,你就沒有我了,悲心自然現(xiàn)前。乃至于對菩薩生起無上的恭敬心,把自己空掉了,達到真正的一心,叫至誠心。至誠心就是無我的心。如果念到無我心的時候,就會跟他感應道交。上念于佛,不是說我自己達到無我,是心中的佛全部變成是你了,你的心變成大悲心。所以我們現(xiàn)在每個動作跟菩薩心都是相應的,每個念頭跟眾生都是相應的。三界無安猶如火宅,菩薩就在這火宅里面。我們現(xiàn)在這個三界都是眾生相對的業(yè)力,但是菩薩就在我們當下的體上面,叫做同體大悲。
有了無緣大慈,有了同體大悲,就應該有大喜。菩薩在里面起方便故,以種種布施,或者用財布施,比如令我們得到的生活的依止,我們吃喝拉撒都是佛菩薩的財布施。還有一個法上的布施,佛菩薩示現(xiàn)種種的生老病死,成住壞空,生住異滅種種法,在我們身上演變。還有諸佛菩薩在空中說法,或者現(xiàn)前或顯不顯,像釋迦牟尼佛、觀音菩薩在里面示現(xiàn),或者示現(xiàn)出家人示現(xiàn)在家人,在我們面前說種種之妙法,但是我們感受不到啊。釋迦牟尼佛說妙法就是菩薩的喜,所以叫大喜。這個喜以眾生在此世界的安住為樂,眾生沒有飯吃他給飯給你吃,沒有衣服穿他給你衣服穿。在這個此世界,哪一個地方不是佛菩薩?你看藥師佛、日光菩薩、月光菩薩,這里面都有佛菩薩的大慈大舍大喜。
喜,就是他的心中給予眾生的。我們的醫(yī)院其實就是藥師佛的本性。它的性德里面其實就是藥師佛。你不要看這個世間大米、棉花、果實,都是佛菩薩在這里面示現(xiàn)出來的。但是我們感受不到。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法的時候,就要我們知道宇宙的空相,本來是一種方便安立,令我們眾生安住。但是我們不知道這個世界本來是一個空體,是一個無相體,是一個如來體,是一個真實體,是一個解脫體,是清凈體,是莊嚴的體,但是我們心中執(zhí)著以后,它全部變了。有一塊錢想兩塊錢,有一件衣服想兩件衣服,錢越多越好,名利越多越好。所以這里面就產(chǎn)生了煩惱,這煩惱是因為你內心中不知足產(chǎn)生的,并不是佛菩薩沒有給你,是你內心中沒有聞法故。我們無始以來對佛菩薩的三種布施,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給我們帶來力量。晚上念佛在外面走路就不會害怕。常常有父母牽著我們,我們內心就非常安。大家到寺廟來,比在強盜的地方住要好得多,因為這個地方有無畏布施,有佛菩薩的無畏施,使我們在這個地方有安全感。不管我們出家學佛的地方,世間像總理、公安這些都是無畏布施,這些人安住了我們,令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沒有驚恐。所以呢,很多的大菩薩,像男眾在女眾面前是無畏布施,女人在孩子面前也是一種無畏布施。無畏,令對方站在你面前有安全感,就是無畏布施。這三種法本身就是佛陀的大喜。佛陀常于世間行大喜,就是令眾生安住在法里面。
舍的究竟處:舍掉分別執(zhí)著妄想是謂般若之舍,是謂真舍
舍,舍與般若相應。佛菩薩所做之一切事情從來不執(zhí)著的,執(zhí)著是眾生的心。什么叫舍?就是說,菩薩救度于眾生,從來沒有說我要執(zhí)著于那個眾生,這叫舍。菩薩度眾生會有執(zhí)著嗎?他度一切眾生不去分別這個眾生好那個眾生不好,沒有這種思維。他無住就是安住在佛體里面,就是度一切眾生無眾生可度。但是一切眾生在度。他安住在這個體里面是不可思議的。所以在菩薩教法里面,慈悲喜舍這四個字已經(jīng)安住了一切佛法。
無住之心是最大的福田,于事無住是最大的福源,于心無住是最究竟的禪定,事事無住念念無住是最究竟的功德。你的分別取舍要回報要回避的心就是一切有住的根源,也是修行的重點,真正修行究竟下手處。
喜里面像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,都是給我們的無畏。持戒,菩薩持戒就是持菩薩戒。什么叫菩薩戒?做一切善法不住于相是為菩薩,其心清凈則生實相。他常常在實相里面住著,又不舍去眾生。所以菩薩他有慈悲喜舍這四個字,已經(jīng)代表了他就是不受福德。為什么呢?他以無住之心福德自顯,眾生所有的福德都是他的福德,他自性中本身就俱足了。所以他怎么會貪著于外面的這一點點福田呢?所以菩薩是這樣做的。我們所做的善法,都應該想到這是我自性中的寶藏,我布施于眾生。你有一份力有一份布施,千萬不要執(zhí)著,這是你自性中本來具有的。不但你自性中現(xiàn)在具有這一點福德,你自性中還有很多很多,我們要無盡的把它挖出來,無盡的布施于眾生。所以對此世界任何收取都不要。你越是無住,你的福德越廣大。為什么呢?菩薩心中的功德已經(jīng)充滿了盡虛空遍法界。只是菩薩有住而不能顯。我們?yōu)槭裁达@現(xiàn)不出來我們自性中的福德呢?是因為你有住。有了住的心,你心里面就有一份閉塞,有一份閉塞你就少一份福田。所以所做之善法,你內心中都要回報,世間人都要回報。一旦有了要回報的心,那就變成虛妄,變成妄見。你有一份不取,就有一份功德。只要你無住,你這份功德就是廣大。如果你有住,這份功德就變成虛妄。
包括我現(xiàn)在出家建寺廟,這是我自性中本來具有的,本身就布施的,難道還要收回嗎?難道我自己心中沒有嗎?所以我們心中空蕩蕩的、寂寞孤獨現(xiàn)前的時候,這個寺廟好像是我的寺廟。為什么說是我的寺廟呢?因為你心中沒有寺廟,所以才說是我的寺廟。有一天你感受到,原來我布施出來的東西是我自性中本來具有的,你自然會斷掉一切緣。所以此是菩薩不受福德的原因。如果你要在這個世間做這個福德,又要去受。色受想行識,受是魔啊,你受福德就變成魔性,你的真心就失去了。
什么叫真心?就是無住之心,無住之心你失去了,你的妄心就生起。妄心一生起,五蘊魔就住在你心中,你就變成凡夫。所以一念覺就是佛,一念迷者就是凡夫。所以菩薩所做福德不應貪著。貪著就代表你內心中貧窮了,就會貪著外面的東西。我們無始以來流轉生死的原因,都是因為我們貪著了,貪著外面的東西。你有一份取,你有一份住,你就有一份閉塞。我們本來有無盡的寶藏,可惜把它閉塞住了。所以有人在世間很苦,因為他內心智慧閉塞。智慧一閉塞,他住的心越大,他內心智慧閉塞的就越強。一旦閉塞了,你一點東西都沒有,肯定向外面祈求,你向外面祈求,別人就打擊你,你就很痛苦。所以為什么會打擊你呢?是因為你有住嘛,很簡單的。你心中不住,你自性中具有寶藏,你怎么會向外面祈求呢?所以你一定要知道,你所舍的不要取回報,因為你自性中本來就是有的,你能舍得出來是你自性中本來就是有的。你越無住你的功德就越大。對于菩薩來講無住則智,修福則悲。你在布施的時候,是叫悲心,但是無住的時候是叫智慧,智慧與悲心叫悲智雙運。有悲有智,智者與慧相應,悲者與你的福田相應叫;雙修。沒有福的人,做什么事情都不方便,沒有智慧的人,一天到晚都在煩惱。
我們的煩惱并不能責怪于別人,是你沒有智慧。我們?yōu)槭裁匆剿聫R來,就是要求福求慧。福,無住就福大,只要你做一切事情心無住就是福大。怎么樣達到無住呢?了知實相。怎么了知實相呢?知道世間所有一切看到的見到的聞到的,所有的東西都是你本來自性中的寶藏。這一份寶藏是你一個部分,但是你為什么有貪著呢?因為你有住了,所以就貪著,那你的福田就這么多了。如果你不住,你的福田更加廣大。只要你不住心生起來,你的福田越來越廣大。所以無住就生福報,無住就生大智慧,有大智慧心就大,有大福報量就大,有心大量大,你福大慧大,在這個世界你就是不可思議的人。一個沒有福德的人,連點燈的錢都沒有,為什么會這樣呢?就因為他無始以來心中閉塞。沒有福的人,沒有智的人,做任何事情都不方便。沒有慧心量不大,你怎么會包容于眾生呢?你福不大,怎么去布施呢?福有兩種福,一個心中之福,一個是外面的福。心福,你站在那個地方別人看著就很開心,這個就是你的福報。你坐在任何一個地方,別人看到你就很安心,你心中有德啊,它也是一種福報。外面的福可以行布施,可以做善事,這也是一種福報。有福報的人,就可以廣結善緣。
釋迦牟尼佛過去行菩薩道的時候,他如果沒有福德怎么會來布施我們呢?他不布施我們怎么救度我們呢?你想一想,釋迦牟尼佛過去因地修行的時候,如果他沒有福德不跟我們結緣,那他成佛了度我們很困難的。像我們放生,都要拿錢去買生命去放,沒有錢你怎么買生命呢?但是無住也很重要,無住之心就是究竟,就是你做了但是心中無住。為什么呢?你無住之體是智,做這些善事是悲,這是悲智雙運。沒有哪尊佛不叫兩足尊啊。“皈依佛,兩足尊;皈依法,離欲尊;皈依僧,眾中尊!薄梆б婪,兩足尊”哪兩足呢?就是福德和智慧。沒有哪一尊佛福報不俱足的。他無量劫來修福。他修福干什么呢?不是為自己修福,是無住修福。怎么無住修福呢?做一切善事他無住。因為無住跟智相應,有住就有煩惱。有住之福是虛妄之體。在此世界做任何有住的體是不能度眾生的,只能夠種一點福田而已。如果你無住,那你這個錢施出去以后,這個人將來就是你成佛以后所度的眾生。為什么呢?無住是成佛啊。你所做的這個福德是無住之福,那這個眾生就被你結了。這個結什么緣?這個叫斷絕生死之緣,結無上福田之緣,這個結緣才是真正的結緣。兩個結,一個結是結束斷絕生死之緣;另外一個結是結佛緣。所以我們做任何善事,你心中無住,你就是結斷生死之緣,結無上福田之緣,將來你可以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成佛了以后,你所度的眾生都是你過去世所結的佛緣。所以我們今天在這個地方,釋迦牟尼佛教下,都是釋迦牟尼佛斷絕生死結了無上的佛緣啊!我們無始以來都不知道這個道理。我們在此世界,不管我們修寺廟也好,砍柴運水也好,搬磚也好,你一定要知道結緣,不是結生死之緣,要斷絕生死之緣,結上佛緣。做的時候你內心中要起無染觀,做一切事情心中無住,無住則清凈。越清凈你做的時候力量越大。就是此世界都會得大力,都會得大用。
所以過去一個皇帝問我修寺廟福德有多大,智者大師說,他說你就片瓦之功;实蹎栁易隽四敲创蟮墓Φ略趺粗挥衅咧δ?大師說,有一天在金山寺的時候,看到人家在修寺廟遞瓦,你在旁邊就隨手拿了三片瓦遞上去,他說你只有片瓦之功。叫人家做那是人家做的事情跟你有什么關系呢?要自己親手去做才對。就像我一樣,我不管叫你怎么修行,如果我不修行那也是沒用。叫人家修行自己不修沒有用,那只是有一點福報而已,這個福報是妄的,因為你有住。所以要自己實際的去修行。叫人家修行自己不修是沒有用的。從這里面我們可以知道,一定要自己的實際修行。所以皈依佛,是兩足尊。皈依法,離欲尊。法是代表清凈的意思,是離開邪見、不正見,進入正確的知見,進入一切法。
佛法令我們離欲,并不是給你一個好奇的東西,只是讓我們離開欲望而已
法就是離欲,所有的佛法,都是為了離開欲望,不可能增加我們的欲望。它是在無相無住的體里面,怎么會令我們生起欲望之心呢?所以緊緊記住,佛法令我們離欲,并不是給你一個好奇的東西,只是讓我們離開欲望而已,無住之心。皈依僧,眾中尊。皈依出家人,出家人是人天師表,出家人就是代表佛,是代表釋迦牟尼佛,也代表了法,代表著正確的知見,合和之意。社會上現(xiàn)在講叫和諧之意。僧也代表清凈,是代表釋迦牟尼佛的一個化身。我常常講,何為出家?心中無事才是真正的出家,無事就是無住,心中常無住故,生活在塵塵剎剎念念之中,心常無住。心不要有住,不要認為我做了事,我出了多少年的家,我做了多少善事,我修了多少行,就不要講。為什么呢?念念無住,不應貪著。這個叫做舍,慈悲喜舍。菩薩所做福德,不應貪著,因為菩薩為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令一切眾生發(fā)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此心直接見自己的自性故?吹竭@個相就看到我自性中的寶藏。你眼睛打開的時候,就是你自性中顯現(xiàn)出來的寶藏,你應當也發(fā)出慈悲喜舍之體。
慈悲喜舍是一切菩薩所共。慈悲喜舍只有一,但為一切菩薩所共。只要你發(fā)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你一定俱足,因為慈悲喜舍是一切菩薩的共法。慈,是通達般若是空性之意。悲,是眾生同體之意。你只要通達于般若,自然會跟眾生同體,沒有我人眾生壽者,哪有眾生存在呢?沒有眾生存在,眾生就是六度波羅蜜,跟悲跟般若跟智相應,跟眾生自然同體。因為眾生之悲是菩薩之心,無住之智是菩薩之身,此身是為空,此心為六度,六度就是悲的意思,眾生就是他的六度,所以他是同體的叫同體大悲。菩薩的心在哪里?是六度波羅蜜就是眾生,眾生就是六度波羅蜜。離開了眾生,還有六度波羅蜜嗎?比如你苦,我要幫助你,苦就是菩薩的六度,這個苦正是菩薩的悲體。眾生沒有苦哪來的菩薩的悲呢?所以眾生的苦就是菩薩的六度,眾生就是菩薩的心。
我問你,菩薩在哪里?眾生就是菩薩的心,沒有一個另外的單獨的菩薩出來。眾生是遍法界的,菩薩是遍法界的。無住是菩薩的身體是空性,是佛的身。菩薩的身是佛,菩薩的心是眾生,叫悲智同體,是名菩薩,叫菩提薩埵。菩提者,心空故,法界空故叫無住之心,這個法界就是六度就是眾生。眾生是悲,諸佛是智,智悲同體,就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。從這個悲智里面,能找菩薩嗎?找不到了。實在是沒有菩薩,菩薩是表法的。如果你懂得這個道理,那你也是菩薩了,沒有我了,你罵我正好成就我的六度,你罵我的聲音我聽不到,六度顯現(xiàn)出來了,你聽到了,六度就沒有了。你罵我干什么?六度就沒有了!你罵我的時候是我的忍辱,你罵我的時候是我的空性,是我的持戒,是我的布施,是我的禪定,是我的精進,是我的般若,你罵我,這里面六度都俱足了,六度就是菩薩的心。菩薩心是安在無住里面,只要你無住是佛身啊。我身在哪里呢?是空性啊。
菩薩的相在哪里?佛的相在哪里?
所以我們天天拜菩薩,跑去拜相去了,不知道這就是菩薩心。我們在哪個地方去找菩薩呢?菩薩實在是無相的。我們無始以來找菩薩的相,不知道菩薩相就在眾生處,眾生是佛的蓮花,佛是眾生之果,我們就像蓮花一樣,佛就是我們上面的果,叫做因果同時。眾生是佛的因,佛是眾生的果,因果是同時的,這個中間是究竟無所得,這個叫菩薩。你要有這樣的思維。如果你認識到這一點,那你悲體也就俱足了!
如何在大家共同的心里光光互攝之中得到大喜?
所謂的喜,首先你自己意識到這就是我的財,你的布施就得到了。就是說,一切眾生在我這個地方吃喝拉撒,每個眾生都認為這是在布施,啊,原來這一切法都是我心中之法,也就是你心中之法。你看到的,是你心中的法;我看到的,是我心中的法。法法相應,大家法互互相照。一切都是大功德海,大家在里面都知足了。財布施令我們有知足感啊。每個人心中都充滿財了,不就有知足體嗎?第二個法上莊嚴。法界是我的心,你起平等想,莊嚴就顯現(xiàn)出來。第三個呢,無畏布施,無畏的體,你心中還有什么畏呢?還有什么畏怖呢?因為你無住,這個世界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,哪有什么畏之心呢?就沒有畏怖了。那你這個喜就得到了。所以在此世界,我們坐在這個地方,就是坐在我自己心里面,大家都坐在我心里面,我坐在你心里面,我坐在你心里面,你現(xiàn)在可以感受得到。我坐在你的家里面,你坐在我家里面,大家都在做客人,大家是不是客人?你想一想。
你現(xiàn)在觀察一下,我是不是坐在你心里面?你把心打開,你不要老是守著這個肉團是心。我是不是坐在你的法界里面?你心里怎么想我,我不知道的。你想我是善,是出家人,那是你的事情,那在你的心里面。誰在想什么都不知道。我在你家里面做客,你在我家里做客,大家都是客人,感覺到?jīng)]有?我們大家都是客人。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心,心里面都有一個人。我們這里一百個人都在我心里面,你也在我心里面,我也在你心里面,大家都是共同一體,我們都是客人。你意識到這一點,這個叫做喜。大家在一塊,你有無盡的寶藏,你有很多飯給他吃,你把他當作客人,人家睡覺的時候,啊,你安心睡吧!吃飯的時候,啊,你要吃好,要睡好,大家互相關心,就是這么個體。但是我們老是說,啊你在我家里住著,吃我的東西睡我的東西,跟他就打架、吵嘴、罵人、是非啊就出來了。卻不知道大家都是一家人,光光互照,我們要認識到這個體,就是叫喜,大家一起在喜,大家在里面就不會恐怖,還有什么恐怖可言呢?還有什么畏懼呢?還有什么不知足呢?你內心中哪會沒有正念呢?所以在這里面一定要安住。
不住就是舍,舍跟戒相應,舍跟無住相應,舍就是真正的持戒,舍才能真正的利益眾生
慈悲喜舍,舍就是無住之意,跟般若相應,心中要了知,這個都是我們無始以來的執(zhí)著,我們的共緣所起,產(chǎn)生了六道輪回,你善啊惡啊好啊壞啊,產(chǎn)生六道輪回就轉吧,F(xiàn)在我知道了,這些都是我的心啊,我們一定要知道,不應該起貪瞋癡的心,不應該起財色名食睡的心,我們要通達般若進入無住。你走了就走了,來了就來了。在心中不要有住,不要有住相,因為都是我們心中的心想。你要不住就是舍,舍跟戒相應,舍跟無住相應,舍就是真正的持戒,舍才能真正的利益眾生,舍才能幫助別人。舍里面有二體,上跟般若相應,下跟六度波羅蜜與眾生心相應,眾生就不會怕你,不會恐怖你,不會害怕你。如果你不舍就與有住相應。只要你有住眾生就怕你,見到你就害怕。為什么人家怕你呢?見到你就怕是非呢?跟你講幾句話就講別人是非,別人就害怕了,這樣都是因為有住了,你沒有通達于般若,不能舍故,沒有發(fā)無上菩提心。你有住在這個世間就會搞是非,所以你就有貪著。
思維佛法之體中的不可思議功德?佛法如何修持能自在快樂而不愁眉苦臉?
金剛經(jīng)要把心靜下來,在此世界慢慢的靜下來以后如是思維,聞到以后思維一下。你知道這個思維的體里面有無量的功德,那是不可思議的,不但里面很好玩的,并且里面很自在很快樂。你想玩就在那里面玩好了,在般若里面玩,在里面做游戲好了。在般若里面那種自在,那種開心,那種心量,那是不可思議的。沒事坐下來這樣的思維一下,可能會有大受用。如果你不思維,聞到以后就算了就沒有辦法了。智慧者我一說即聞,一聞即信啊,馬上就會開顯自己的自性。但是沒有智慧的愚蠢的人,就需要我們講這么長的時間,還一點反應都沒有,那就麻煩了。頓根之人七天就可以了,利根之人只要一天就可以了。但是我們講了這么長時間了,還沒有效果,那就是可怕了。所以我們應該有反應,要有反應來給我看一看。好像我這個條件講得太高了,事實上是很低的,因為跟般若相應確實內心中有大自在,有大快樂大安心的體。我們不知道修學佛法那是多么自在快樂的一件事情。我們現(xiàn)在學佛法個個都愁眉苦臉的,為什么學的這個樣子呢?就因為你不了解般若,不思維般若之意,不能夠安住心。我們無始以來剛強堅固啊,不能夠思維般若之意,所以你靜下來思維一下,并不是要你放棄,是要你更加圓滿的思維。那種思維更加解脫。平時我們在世俗里面爭名奪利啊得失啊,自己個人的這些東西搞習慣了,后來叫你放下好困難。我們一生中,乃至于生生之中都在搞這些東西,一直到現(xiàn)在還沒有解脫,F(xiàn)在好不容易聞到佛法了,就看你彈指之間能不能信入。
“須菩提,若有人言,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,是人不解我所說意。何以故?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,故名如來。”釋迦牟尼佛告訴須菩提,若有人言,就是指我們所有的眾生,若來若去。如來者,如來本來就是無取無舍的,無取于眾生的妄心;無舍于眾生的真心。真心就是法界,我們這個相的無住就是佛心。這個佛心就是相相就是佛心,它是無來無去的。如來者是什么?如來分成三身,法身是清凈處,報身是菩薩莊嚴處,就是絕對的地方。我們現(xiàn)在看到墻壁是相對而言,是化身住的地方。如果你修行到一定的時候意識斷了,而相不丟的時候這個相變成你的法界,就是報身。而法身就是這個相,相的本體是清凈的,這個清凈的無住體叫做法身,法身外面的莊嚴叫做光明,這個光明就是相。簡單的講就是色聲香味觸法,其實就是七寶如來,七寶即是其相,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即末那識。這個七識叫七相,由我們的身體發(fā)出來的,每個眾生都有的叫七寶。我們在跟諸法絕對的時候,那就是七寶如來是報身,七寶如來都在報身里面。法身只有一個,就是清凈處,是諸佛住的地方;報身盡莊嚴,是一切菩薩安住的地方。
我們看到這個墻壁,這叫相對體,是化身住的地方。法身不離報身,報身不離化身,法報化是一體的。我們現(xiàn)在是在化身里面,若人修行精進故,你把你的意識斷了妄斷了,你就可以進入到報身,可以見到如來報身,七寶如來現(xiàn)前,同西方極樂世界是一模一樣的,盡莊嚴處,那是報身莊嚴的地方,可以看到無量的大菩薩就在我們當下的體里面。一相能顯無量個菩薩的體出來。一塵一剎能現(xiàn)無量世界,不可思議境界。就是說,一個毛端的色里面有無盡無邊的大菩薩,就叫做塵剎。但是眾生都在懷疑這件事情,你看他八相成道,佛菩薩不是來了嗎?他現(xiàn)在不是去了嗎?釋迦牟尼佛不是坐在那個地方說法嗎?晚上睡覺不是臥嗎?釋迦牟尼佛從兜率天下來,還有胎生,然后出母胎,然后打坐,轉大*輪,然后示大涅槃。這都是來去之相。釋迦牟尼佛平時講法的時候也講到來去之相,比如講過去的因現(xiàn)在的果,現(xiàn)在的因未來的果,F(xiàn)在為什么有點頭痛呢?是因為我過去世是個漁民的兒子,這個魚的被村上的漁民吃了,我雖然沒有吃,但對著這個魚頭敲了三下,說“你該死了”,所以我頭痛三天;眾生聽了以后,一看釋迦牟尼佛有過去,有現(xiàn)在,有未來,那不是有過去現(xiàn)在未來的體嗎?當然就會懷疑了,但釋迦牟尼佛講法過程中還是會有很多很多的方便,比如我直接給你講如來無所來無所去,當體就是,眾生聽了后:當體就是佛?我殺盜淫妄酒可不可以呢?不可以,不可以,我非要殺盜淫妄酒怎么辦呢?那你就不能跟他講這個體了,你用另外一個方法,善有善報、惡有惡報;我過去殺生,我誹謗阿彌陀佛,怎么樣到地獄去如何如何的苦,他把他過去的因告訴他讓他知道,我為什么受摩登伽女的誹謗?為什么要七日吃馬麥?種種果報講給眾生聽,眾生聽了后生起對因果的恐怖,然后令生善法;就是說我們這里有次第,像打坐啊念佛啊這里面都是次第,不可能沒有次第,這個世界聞到金剛經(jīng)就通達,那大家都是六祖再來了,怎么可能呢?這里面肯定有強烈的次第,我們過去看金剛經(jīng)如聾如啞;現(xiàn)在看金剛經(jīng)還曉得一點小小的眉目。那何況是你們呢?你們聽得懂這里面有次第,聽不懂也有次第,不是沒有次第。不管你聽懂沒有,聽懂多少都應該如法修行,因為跟六度是相應的,大悲故跟佛陀的無住相應故,大智故跟智相應就發(fā)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跟悲相應是利他,跟智相應是自利,你若自利利他的功德都沒有,還談什么?現(xiàn)在的眾生對于菩提心,不怎么感興趣,都是嘴巴上發(fā)菩提心,其實心里發(fā)菩提心非常的弱,可以這樣說。我們現(xiàn)在末法時代,往往修行的力量非常的弱,不肯用功,見了佛法沒有大勇大智的這個心出來,見了佛陀的莊嚴之相心里無所謂,看釋迦牟尼佛肌肉發(fā)達,站在哪個地方非常威猛,我們看到只求他保佑我發(fā)財?shù)鹊?都是這個體,不是說我也跟他一樣,有幾個?剛剛發(fā)起這個心,哎呀我不能,我不能!!!我沒辦法做佛,退出來了。往往把佛陀捧得高高在上,作為非常神密的一個佛,然后自己跟佛產(chǎn)生一個距離,沒有說我要去做佛,沒有這樣的心,沒有這樣勇猛大丈夫的心,那么我講金剛經(jīng)你也聽不懂,告訴你這個東西很麻煩的。
為什么說女眾越謙虛越是受害?如何增強一個當下承當?shù)男?如何得到諸佛菩薩加持的體?
現(xiàn)在末法時代的眾生就是扭扭捏捏的,不能承當。特別是女眾喜歡謙虛,女眾越謙虛越受害,在成佛方面是不能謙虛的。我要發(fā)菩提心,我一定要成佛,這種志可能男眾會很容易發(fā)出來,但是女眾就很難發(fā)得出來。動不動就講這樣的話,我很謙虛我是業(yè)障凡夫啊,雖然女眾學佛的很多,但是女眾的障礙也是很多,老是謙虛。因為中國自古以來,女眾在男眾面前都是現(xiàn)謙虛相,謙虛習慣了以后照葫蘆畫瓢,好像你謙虛很不錯,其實太謙虛了(謙虛到失去勇猛承當當下承當?shù)捏w)就會害你的,一個人謙虛過分了就變成假的了。所以人不要太謙虛了,就是說你發(fā)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就是我要做佛,不但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,我一定要去做佛;我看到釋迦牟尼佛的相,我就是要跟佛一樣。特別是我們出家人,常常示現(xiàn)佛相,我就是代表了佛陀到這個世界來,佛陀叫我出家,我就是要代表佛,我一定要無住,自己內心里就有一種加持力,克制自己,加持自己,如果你自己沒有這種勇猛心,你就會放逸,社會上有種人,我做壞事我告訴你沒有關系的,有人做壞事還不敢告訴別人呢,我做壞事我敢告訴別人,他認為自己敢告訴別人很了不起,這種人非常愚蠢的;起碼人家不敢告訴別人還有羞丑之心,能夠有遮止之心也很了不起,畢竟曉得這個事情是很丑陋之事,敢于遮止,也很了不起啊。
我心和此世界,我念與微塵、微塵眾與此世界的關系,何謂以心會于此世界?佛魔如何本是一念?
“須菩提。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。是人不解我所說義。何以故。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!比魜砣羧ト糇襞P,是如來方便于眾生;如來是化佛,就像那個鼓一樣,本來無聲,你敲一下他響一下,這個音是由眾生敲出來的。所以佛陀來這個世間,并不是他要來,是眾生有敲必有應,是眾生心里所感召來的,你今天能遇到佛法,都是你自己的感召,如是因就有如是果,你是善因就是善果,惡因就是惡果。你是佛因就是佛果,佛因佛果是由你心來感召。佛法他根本就無來無去,所以佛菩薩在不在你心里面就看你敲不敲,如果你不敲音聲就不響,如果你敲了音聲就大,所以我們要做那個響鼓,不要做那個悶鼓。應該強烈的感受到佛陀就是我們的心中,你有心他就有應,你沒有心他就應不到你心里面去,所以觀經(jīng)里面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,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佛心。如果你認為是佛,你念阿彌陀佛你感應了。如果你心力越大,佛的感召心就出來了,如果你聽了以后就算了,佛菩薩只是在你面前逛了一下,就是錯過了這個寶藏。所以我們遇到佛法不但要聽一下,還要去敲一下,敲重一點,這個聲音會大一點,感應出來的一定是不一樣的,如果你是無所謂,聽到以后不去敲,不去動他,這個鼓還是個死鼓,不會響的。阿彌陀佛無盡莊嚴,光明無量壽命無量,他的壽命是代表一切眾生的心,十方所有的眾生連在一起就是一個生命,生命叫無量壽,哪個眾生又不叫無量壽呢?無量光遍法界,大家都在這個阿彌陀佛光里邊,一光現(xiàn)無量光,一個眾生就有一道光,一個眾生就有一個光的顯現(xiàn)把我們應出來了,我們感受到大家都在一個光里面,光是無量光,壽是無量壽,要感受到一切眾生在無量光里面,一切眾生在無量壽里面,見每個眾生都是無量光,見每個眾生都是無量壽;無量光海,無量壽海,眾生在無量壽就沒有眾生可得了,沒有世界可得了,眾生叫什么呢?微塵;我們的念頭叫做微塵;光叫世界,是世界是微塵,說世界非世界,說微塵非微塵。微塵者心也,世界者相也;
- 上一篇:《金剛經(jīng)》系列開示 94
- 下一篇:《金剛經(jīng)》系列開示 96
-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(jīng) 1
- 宗鏡錄卷第一
- 宇宙大學里,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
- 佛教對「臨終關懷」的看法
- 宗鏡錄一百卷(第一卷~一百卷) 宗鏡錄序
- 七佛傳法偈(三)假借四大以為身,心本無生因境有; 前境若無心亦無,罪福如幻起亦滅。
-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(jīng) 2
- 大般若經(jīng)要解——般若的觀行
- 佛教對「女性問題」的看法
- 大佛頂首楞嚴經(jīng)講義 第一卷
- 心經(jīng)的人生智慧—《心經(jīng)》者何
- 定慧之路 第一講
- 占察善惡業(yè)報經(jīng) 1
- 《大乘百法明門論》講記之一
- 七佛傳法偈(七)法本法無法,無法法亦法;今付無法時,法法何曾法。
- 佛教對「自殺問題」的看法
- 七佛傳法偈(二)起諸善法本是幻,造諸惡業(yè)亦是幻;身如聚沫心如風,幻出無根無實性。
- 二課合解 第一講
- 十二因緣法
-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(1)
- 七佛傳法偈(一)身從無相中受生,喻如幻出諸形像;幻人心識本來空,罪福皆空無所住。
-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(jīng) 3
-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(jīng) 6
- 心經(jīng)的人生智慧—人生的大智慧
- 媽媽的乳汁
-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~輪回之苦
-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(jīng) 4
-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
- 《無量壽經(jīng)》之八相成道(一)
- 《圓覺經(jīng)》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
- 《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(jīng)》序品第一節(jié)錄
-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
-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
-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(jīng) 10
-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
-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(jīng) 5
- 心經(jīng)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
-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(jīng) 8
- 宗鏡錄卷第二
- 妙境法師主講:八識規(guī)矩頌講義(1)
- 身外之財終舍離,所造之業(yè)如影隨
- 佛法的中道觀
-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?利根是天生的嗎?
-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,就可以悟道成佛嗎?
- 佛性不分南與北,為人不與比高低,廣修福慧獲法喜
-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
-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,目的是什么?
- 什么是不善業(yè),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(yè)?
- 當業(yè)障現(xiàn)前時怎么辦?隨緣了業(yè),究竟解脫
-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,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
-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,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?
-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
-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,要保持一定的距離
-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——因緣因果
- 護念他人善用心,學佛慈悲須踐行
-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?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
- 真正完美的人生,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
- 只有無漏的福德,才是真正的功德
-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
- 無論哪種供養(yǎng),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
- 敬畏因果,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、語言和心念
- 一人獨坐、內心空閑,無甚雜思
-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
- 跳出三界得解脫
- 如何呵護發(fā)起普利眾生的愿心,使發(fā)心不消退?
- 人與眾生的關系,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
-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
- 佛教是宿命論嗎,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?
-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,有人卻生不起信心?
- 什么是外道?心外求法是外道
-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,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,對嗎?
-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?
-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,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
-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
-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!
- 佛教所說的業(yè)報是什么意思?業(yè)報的意思
-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
- 造什么業(yè)就感什么果!
- 地獄到底有多苦?都是自招的業(yè)報
-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
- 妙法蓮華經(jīng)
-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(jīng)
- 千江映月
- 宗鏡錄
- 無量壽經(jīng)
- 星云大師講解
- 大安法師講解
- 印光大師講解
- 凈界法師講解
- 星云大師文章
- 解脫之道講記
- 夢參法師講解
- 印光大師文章
- 圓覺經(jīng)講記
- 虛云法師文章
- 凈界法師文章
- 四圣諦講記
- 圣嚴法師講解
-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
- 心經(jīng)的人生智慧
- 定慧之路
- 楞嚴經(jīng)輕松學
- 佛法修學概要
- 摩訶止觀
-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(jīng)
-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(jīng)解說
- 體方法師講解
- 印光大師傳奇
- 大方廣圓覺經(jīng)講義
- 解深密經(jīng)語體釋
- 大安法師文章
-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(jīng)
-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
- 華嚴經(jīng)要義
- 雜阿含經(jīng)選集新版
- 妙境法師講解
-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
- 印光文鈔全集
-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(jīng)講記
- 夢參法師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