腳跟著地 外延的準則
外延的準則
一、推廣禪修的動機純否?
二、推廣禪修者的基本條件?
三、何謂身教與言教?
四、攀緣與化緣的差別?
五、在順逆境中,如何調(diào)心?
一、推廣禪修的動機純否?
動機之不純,略有兩種:
為我的名聞利養(yǎng),且這個「我」,不只是個人的小我而已;更包括你所屬的佛教團體,甚至包括為了佛教的「大我」。故為了希望佛教的信徒愈多,希望佛教的勢力愈大,而去推廣禪修;充其量,只是從大我而有的貪慢而已!
為我一向認定:是眾生需要佛法,而非佛教須要信徒(更非僧眾須要供養(yǎng))。所以絕不可為個人的需要,或團體的需要,而打著禪修的招牌,四處去收攬信徒。
為個人不能安于清閑:今天的社會,有閑階級乃愈來愈多。甚至有些平日忙慣了,一旦空閑,還真是坐立不安哩!于是他們便尋到宗教里,以求安身立命。因此有的去朝山,有的去聯(lián)誼,有的在法會中跟著唱和,有的登高一呼,竟當起頭陀來也!
如為個人不能安于清閑,而攙在禪修會上跟班、打雜、揍熱鬧;久而久之,竟也成為「推廣禪修」的干部。則自心不安,如何安人;自己不修,如何度人?
因此,就動機的純正,我認為只有一句話「但為眾生得離苦,不為自己求安樂」。今天社會愈來愈動亂,眾生的苦惱亦愈來愈繁多;審之諸子百家,唯有佛法才能應病予藥。而佛法諸宗派中,又以禪法與當代眾生的需求最相應。因此為「不忍圣教衰,不忍眾生苦」而至愿推廣禪修。(這也是我之所以強調(diào):是眾生需要佛法,而非佛教需要信徒之緣由。)
然而禪修真有這樣的功效嗎?這除要有理論的根據(jù)外,更且需個人從實修中去肯定。故若能一方面從解而信,一方面從行而證,則對推廣禪修,便有一種近乎「使命感」的擔當。于是乎乃能「胸有成竹」「百折不回」地去實踐它。
二、推廣禪修者的基本條件?
這除動機純正、意愿俱足和具佛法的正知見外,還得有:
時間:這不只要有參與禪修活動的時間,也要有個人自修的時間;且最好也能得到家屬的支持與配合。
學養(yǎng):這狹義的乃指有關(guān)禪修的知識和技巧;若廣義而言,則包括佛教一切經(jīng)論的開示;甚至包括當代中各式各樣的學問技術(shù),及社會百態(tài)。因為我們將碰到各種眾生,因而也要處理各類的疑難雜癥。
體驗:所謂「實修的體驗」,既可說得很高,如開悟、入定之類。也可說得比較平常,如酸痛、悶脹、昏沉、散亂、嘔氣、躁動等,一般初學者經(jīng)常有的現(xiàn)象。以自己若是「過來人」,則對別人所提的問題,才會有「錐心歷歷」的感受。否則光有學養(yǎng)而無體驗,則對別人所提的問題,便免不了有「霧里看花」之嫌;于是處理起來,就只能「隔鞋搔癢」而已!
剛才也有人提到「耐力、魄力」,甚至「魅力」的條件。關(guān)于耐力可說與「意愿俱足」相關(guān),魄力或可歸之「使命感」吧!至于魅力,則留待下一題的「身教」再申論吧!
三、何謂身教與言教?
現(xiàn)代的教育,皆偏于知識的傳授,如科技、工商等皆然,故都偏用于言教。然宗教,尤其是禪法,乃應更重視身教也。
然所謂「身教」,并非狹指動作的示范、演練和糾正而已!而是因為言行一致、表里相應,而產(chǎn)生一種無形的攝受力;這有如磁場一般,愈親近之,愈能感受到那溫馨無比的親和力與攝受力。
故身教必親近之,才愈能感受;因此書本、雜志當屬于言教,即使是錄音帶、錄影帶,還只是言教爾!甚至有些人,能滔滔不絕地既說又辯,但心地里卻不能信受奉行;故只是像錄音帶似地將放出來,而無感人的力量,亦屬言教而已!因此,言教能以「窮辯」而將對方駁倒,卻未必能讓對方心服。反之,一個身教者,也許一句話也未說,但別人已準備洗耳恭聽、信受奉行了。
身教之得成,除要有充分的學養(yǎng)與實證的體驗外;更得將生命全融入禪修中,而使身口意三業(yè),都環(huán)環(huán)扣住禪修的主題。如此才得內(nèi)外如一,而產(chǎn)生外延的力量。反之,如生活、工作、休閑和修行,各自運作,則散心而已;既不能打成一片,則對自己就已隔隔不入,何能有外延的余力!
四、攀緣與化緣的差別?
所謂「攀緣」,乃從作意而有的造作行為。在剛才各位的報告中,都傾向于說攀緣不好,禪修者不應攀緣。但我請問:諸位此次報名參加禪修干部營,難道就全無勉強、攀緣、造作的成份嗎?我相信很多人是經(jīng)過蠻辛苦的爭取,煞費周章地安排,才能有幸參加。難道這也是不好、不對的嗎?
所以我一直強調(diào):對初學者,還是要鼓勵「多用心」─多于建立正知正見和落實修行方法上用心。只是不要錯用心就好了,錯用心即是為世俗的目的而攀緣造作也。
其次化緣者,乃就當下的緣,用佛法的知見與禪修的方法,去予以轉(zhuǎn)化、升華。人既在眾緣中生活,也在眾緣中修行。故時時要能保握「化緣」的要領(lǐng),以將惡緣轉(zhuǎn)成善緣,逆緣化成順緣,染緣變成凈緣。如此即能身不離娑婆國土,而心常安住于極樂凈土也。
五、在順逆境中,如何調(diào)心?
這可有兩種調(diào)法:
有順有逆:初修行者,總還難免有「順逆」的分別心。然順時,不但不能起貪心、慢心;反而要以「諸行無常」而居安思危,或以感恩的心、謙和的心,與大眾再接再勵,更造佳積。于逆境時,不但不能起瞋心、卑心、退心;反而當從慚愧、懺悔中,去檢討改進。
非順非逆:
一切順逆,乃從「意愿」而有的分別;故若一切隨緣而行,任運而為,則豈有順逆之別。
既一切法因緣所生,則順既歸之于法界,逆也歸之于法界。因此事相上似有順逆,但本質(zhì)上卻與我不相干也。
如一個人眼光較短,則他對順逆的感受必較強烈也。反之,能將眼光放遠;則一時的順逆,乃微不足道爾!
因此,當把眼界拉寬,把目標放遠。若以一時的順逆,來衡量自我生命的價值者,必無大志,也無信心。必努力于向下扎根,才能期勉于向上開花結(jié)果。絕不可殺雞取卵、權(quán)就一時,而招百劫禍害。
昨天我們已說過「當超越自我而作統(tǒng)觀」,今天同樣,我們要提起「應透視目前而善抉擇」。當前佛教的種種弊端,皆為短視近利而造成的。∽詈笪以僖砸痪湓,與各位共同勉勵:
「立足禪修基礎(chǔ),放眼于佛教,關(guān)懷一切眾生。」唯愿佛法智慧的明燈,能燈燈相傳,普照于無盡。
- 上一篇:腳跟著地 觀念的提升
- 下一篇:腳跟著地 雙溪圣南寺禪修開示
-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(jīng) 1
- 宗鏡錄卷第一
- 宇宙大學里,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
- 佛教對「臨終關(guān)懷」的看法
- 宗鏡錄一百卷(第一卷~一百卷) 宗鏡錄序
- 七佛傳法偈(三)假借四大以為身,心本無生因境有; 前境若無心亦無,罪福如幻起亦滅。
-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(jīng) 2
- 大般若經(jīng)要解——般若的觀行
- 佛教對「女性問題」的看法
- 大佛頂首楞嚴經(jīng)講義 第一卷
- 心經(jīng)的人生智慧—《心經(jīng)》者何
- 定慧之路 第一講
- 占察善惡業(yè)報經(jīng) 1
- 《大乘百法明門論》講記之一
- 七佛傳法偈(七)法本法無法,無法法亦法;今付無法時,法法何曾法。
- 佛教對「自殺問題」的看法
- 七佛傳法偈(二)起諸善法本是幻,造諸惡業(yè)亦是幻;身如聚沫心如風,幻出無根無實性。
- 二課合解 第一講
- 十二因緣法
-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(1)
- 七佛傳法偈(一)身從無相中受生,喻如幻出諸形像;幻人心識本來空,罪福皆空無所住。
-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(jīng) 3
-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(jīng) 6
- 心經(jīng)的人生智慧—人生的大智慧
- 媽媽的乳汁
-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~輪回之苦
-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(jīng) 4
-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
- 《無量壽經(jīng)》之八相成道(一)
- 《圓覺經(jīng)》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
- 《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(jīng)》序品第一節(jié)錄
-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
-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
-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(jīng) 10
-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
-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(jīng) 5
- 心經(jīng)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
-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(jīng) 8
- 宗鏡錄卷第二
- 妙境法師主講:八識規(guī)矩頌講義(1)
- 身外之財終舍離,所造之業(yè)如影隨
- 佛法的中道觀
-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?利根是天生的嗎?
-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,就可以悟道成佛嗎?
- 佛性不分南與北,為人不與比高低,廣修;郢@法喜
-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
-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,目的是什么?
- 什么是不善業(yè),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(yè)?
- 當業(yè)障現(xiàn)前時怎么辦?隨緣了業(yè),究竟解脫
-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,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
-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,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?
-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
-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,要保持一定的距離
-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——因緣因果
- 護念他人善用心,學佛慈悲須踐行
-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?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
- 真正完美的人生,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
- 只有無漏的福德,才是真正的功德
-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
- 無論哪種供養(yǎng),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
- 敬畏因果,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、語言和心念
- 一人獨坐、內(nèi)心空閑,無甚雜思
-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
- 跳出三界得解脫
- 如何呵護發(fā)起普利眾生的愿心,使發(fā)心不消退?
- 人與眾生的關(guān)系,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
-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
- 佛教是宿命論嗎,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?
-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,有人卻生不起信心?
- 什么是外道?心外求法是外道
-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,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,對嗎?
-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?
-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,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
-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
-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!
- 佛教所說的業(yè)報是什么意思?業(yè)報的意思
-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
- 造什么業(yè)就感什么果!
- 地獄到底有多苦?都是自招的業(yè)報
-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
- 妙法蓮華經(jīng)
-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(jīng)
- 千江映月
- 宗鏡錄
- 無量壽經(jīng)
- 星云大師講解
- 大安法師講解
- 印光大師講解
- 凈界法師講解
- 星云大師文章
- 解脫之道講記
- 夢參法師講解
- 印光大師文章
- 圓覺經(jīng)講記
- 虛云法師文章
- 凈界法師文章
- 四圣諦講記
- 圣嚴法師講解
-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
- 心經(jīng)的人生智慧
- 定慧之路
- 楞嚴經(jīng)輕松學
- 佛法修學概要
- 摩訶止觀
-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(jīng)
-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(jīng)解說
- 體方法師講解
- 印光大師傳奇
- 大方廣圓覺經(jīng)講義
- 解深密經(jīng)語體釋
- 大安法師文章
-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(jīng)
-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
- 華嚴經(jīng)要義
- 雜阿含經(jīng)選集新版
- 妙境法師講解
-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
- 印光文鈔全集
-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(jīng)講記
- 夢參法師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