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賢行愿品
《普賢行愿品》的異譯很多。西晉·聶道真譯的《三曼陀跋陀羅菩薩經(jīng)》,就大體概括了它的內(nèi)容,似乎是它的異譯;不過因為翻譯的不甚善巧,譯文只有簡略的長行,與本經(jīng)的文字外形不一致。本經(jīng)的文字有長行、偈頌兩部份。長行的文勢,承《華嚴經(jīng)》第三十九卷普賢菩薩贊佛功德偈而來。善財童子...[詳情]
普賢行愿品輯要疏【諦閑法師】(四)
戊二頌第二愿
于一塵中塵數(shù)佛,各處菩薩眾會中;無盡法界塵亦然,深信諸佛皆充滿。各以一切音聲海,普出無盡妙言辭;盡于未來一切劫,贊佛甚深功德海。
前偈,明所贊;唯深信二字,屬能贊因。后偈,全顯能贊。于中,前二句,明贊相;三句,明贊時;末句,正頌稱贊也。
戊三頌第三愿
以諸最勝妙華鬘,伎樂涂香及傘蓋;如是最勝莊嚴具,我以供養(yǎng)諸如來。最勝衣服最勝香,末香燒香與燈燭;一一皆如妙高聚,我悉供養(yǎng)諸如來。我以廣大勝解心,深信一切三世佛;悉以普賢行愿力,普遍供養(yǎng)諸如來。
此文三偈。前二偈,俱前三句標供養(yǎng)品,后一句正申供養(yǎng)。后偈中,一切三世佛五字,是所供境。末句,正申供。余皆能供因。
戊四頌第四愿
我昔所造諸惡業(yè),皆由無始貪嗔癡,從身語意之所生,一切我今皆懺悔。
第一句標所懺業(yè)。第二句明造業(yè)因。第三句指造業(yè)器。末句正申懺悔。
戊五頌第五愿
十方一切諸眾生,二乘有學及無學,一切如來與菩薩,所有功德皆隨喜。
此偈唯最后三字,明能隨喜,余皆所隨喜。第一句,明六凡。于中,前四字,通標一切;后三,正明六凡。第二句,明二乘。第三句,明大乘。末句,前四字,總出圣凡功德;后三,如上已明。
戊六頌第六愿
十方所有世間燈,最初成就菩提者,我今一切皆勸請,轉(zhuǎn)于無上妙法錀。
前二句,標所勸請。三句,正明勸請。末句,明所請事。
戊七頌第七愿
諸佛若欲示涅槃,我悉至誠而勸請,唯愿久住剎塵劫,利樂一切諸眾生。
首句標所請。次句正明勸請。三四二句述意。于中,前句明住所經(jīng)時,后句述住時之益。
戊八 合頌后三愿
己一 合頌三愿
所有禮贊供養(yǎng)福,請佛住世轉(zhuǎn)法錀;隨喜懺悔諸善根,回向眾生及佛道。
此一偈中,前三句,總牒前之七愿功德,盡皆以善根二字收之。初所有二字,總指下七,文少不次。謂:禮,指第一愿。贊,指第二愿。供,指第三愿。請住,指第七愿。轉(zhuǎn)輪,指第六愿。隨喜,指第五愿。后一句,正明回向。
己二分頌三愿
庚一頌第八愿
我隨一切如來學,修習普賢圓滿行;供養(yǎng)過去諸如來,及與現(xiàn)在十方佛。未來一切天人師,一切意樂皆圓滿;我愿普隨三世學,速得成就大菩提。
初句標示。次四句正明隨學。六句示隨學因。七句結(jié)。末句明意。言天,有多義:一、天,晝也。天上日長夜短,故以晝名天。二、天名無愁惱,常受樂故。三、天名燈明,能破暗成明故。又名破惡,能破惡業(yè),得于善業(yè)而生天故。言人,亦有多義:人者,名能多思慮。又人者,身口柔軟。又人者,名有慢。又人者,能破慢。佛稱天人師者,謂佛本為九界眾生出現(xiàn)于世,何以但云天人師,而不及余師者?以三圣悟深,三途迷重,修羅憍大,非緊要機。論發(fā)心聞法者,唯天與人耳!故舉中以攝前后,曰天人師也。
庚二頌第九愿
所有十方一切剎,廣大清凈妙莊嚴;眾會圍繞諸如來,悉在菩提樹王下。十方所有諸眾生,愿離憂患常安樂;獲得甚深正法利,滅除煩惱盡無余。
此中,前偈標能益之尊。前二句,標所依凈剎;后二句,顯能依眾會。后偈,為生起之愿。于中:初句,所順生;下三,申愿意。三句中:初句,離憂常安;次句,獲深法利;后句,滅除煩惱。難曰:愿本順生,何先云佛?釋:以順生即順佛故。
庚三頌第十愿
辛一別發(fā)大愿
壬一受持愿
我為菩提修行時,一切趣中成宿命;常得出家修凈戒,無垢無破無穿漏。天龍夜叉鳩槃荼,乃至人與非人等,所有一切眾生語,悉以諸音而說法。
頌第十愿,前略后廣。此下大愿亦是伽陀,回向與愿大同小異。所言異者,謂回向要有功德能回,發(fā)愿無有功德亦可要誓。同者,回向以愿為體,總愿別愿皆回向故。今是回向大愿。按十地經(jīng),有十大愿:一、供養(yǎng),二、受持,三、轉(zhuǎn)法錀,四、修行二利,五、成熟眾生,六、承事,七、凈土,八、不離,九、利益,十、成正覺。今即彼第二愿也。經(jīng)云:‘愿受一切佛法錀,愿攝一切佛菩提,愿護一切諸佛教,愿持一切諸佛法。’此中初句,攝菩提。次句,持佛法。次二句,護佛教。修行戒行,為護行故。無垢,即無垢戒;無破,即不破梵行戒;無穿漏,即不缺漏戒。后四句,即彼經(jīng)愿受一切佛法錀。謂佛轉(zhuǎn)法錀,常有八部眾作外護聽法。此中偈意,愿得一切眾生語言三昧,可用彼之語音,為彼說法也。
壬二修行二利愿
勤修清凈波羅密,恒不忘失菩提心;滅除障垢無有余,一切妙行皆成就。于諸惑業(yè)及魔境,世間道中得解脫;猶如蓮華不著水,亦如日月不住空。
此即彼第四愿也。于中第四句是總,余句為別。初句是行體,即十波羅密,除蔽清凈。前云廣大無量者,世出世間等,正辨此十波羅密之故,此初句云體也。第二句云不忘失等者,以忘失菩提心,修諸善法皆成魔業(yè)故。第三句是行業(yè),以十度凈十蔽故。六蔽如常,第七耽滯蔽,第八退屈蔽,第九怯劣蔽,第十昧事蔽;此十隱蔽妙行,故以十度除之。后一偈是行相。前二句,是法。言世道解脫者,魔境惑業(yè),即世間行;解脫,即出世間行。后二句,雙喻二行。蓮華,喻世間解脫,不著水故;日月,喻出世解脫,不住空故。
壬三成熟眾生愿
悉除一切惡道苦,等與一切群生樂;如是經(jīng)于剎塵劫,十方利益恒無盡。我常隨順諸眾生,盡于未來一切劫;恒修普賢廣大行,圓滿無上大菩提。
第五句為總,余句為別。初句離苦,二句得樂;第三豎窮,第四橫遍。后三總結(jié)長時所成因果,此即彼第五愿也。
壬四不離愿
所有與我同行者,于一切處同集會;身口意業(yè)皆同等,一切行愿同修學。所有益我善知識,為我顯示普賢行;常愿與我同集會,于我常生歡喜心。
此即彼第八愿也。謂愿于一切生處,恒不離佛及諸菩薩,得同意行故。亦名心行愿,愿不離一乘故。初句為總,同志一乘故。余句為別。于中先三句,自分行同。意業(yè)同者,平等一緣故;身業(yè)同者,得如意神通故;語業(yè)同者,同說一味法故。上即三輪同。一切行愿同者,若福若智,萬行皆同。前偈同行,故云自分。后一偈勝進同,此更成益,復顯示故。謂凡有益我之善知識者,必能為我顯示普賢行,故我亦常愿也。
壬五供養(yǎng)愿
愿常面見諸如來,及諸佛子眾圍繞;于彼皆興廣大供,盡未來劫無疲厭。愿持諸佛微妙法,光顯一切菩提行;究竟清凈普賢道,盡未來劫常修習。
此即彼第一愿,愿供勝田故。第三句為總。興廣大供故。大有六種:一、心大,無疲厭故。二、供具大,財法正行皆具足故。財供,攝在總句;正行,即第五六句。三、福田大,即第二句。四、攝功德大,即第七句中究竟普賢道,是勝功德故。五、因大,即第七句中清凈二字。如空清凈,為無常愛果,及常果之因故。六、時大,即第八句。
壬六利益愿
我于一切諸有中,所修福智恒無盡;定慧方便及解脫,獲諸無盡功德藏。一塵中有塵數(shù)剎,一一剎有難思佛;一一佛處眾會中,我見恒演菩提行。
愿于一切時,恒作眾生事業(yè),無空過故;亦名三業(yè)不空愿,即彼第九愿也。第一偈中,前三句,不空因;后一句,是不空果。言功德藏者,謂暫見身,則必得法身;暫聞音,則得實智慧;才生凈信,則永斷煩惱。得如藥王焚身,得如如意珠身,名功德藏也。第二偈,利益時處;謂遍于時處,求能益法,利眾生故。前三句,明處遍;后句中恒字,顯時遍。演菩提行,即能益法,利眾生也。
壬七轉(zhuǎn)法錀愿
普盡十方諸剎海,一一毛端三世海,佛海及與國土海,我遍修行經(jīng)劫海。一切如來語清凈,一言具眾音聲海;隨諸眾生意樂音,一一流佛辯才海。三世一切諸如來,于彼無盡語言海,恒轉(zhuǎn)理趣妙法錀,我深智力普能入。
謂佛轉(zhuǎn)法錀,愿皆攝取,而轉(zhuǎn)授之;亦名攝法上首愿,即彼第三愿也。前偈明轉(zhuǎn)法錀處,若據(jù)有修行之言,應屬前愿,為修行處,以前已有處,故屬此愿。中偈明能轉(zhuǎn)圓音。后偈中:前二句,轉(zhuǎn)法錀時;次一句,所轉(zhuǎn)法錀;末句,能攝方便。彼經(jīng),轉(zhuǎn)法錀有四:一、轉(zhuǎn)處,二、轉(zhuǎn)時,三、攝法方便,四、轉(zhuǎn)法頓周。得彼經(jīng)之消息,知此偈之落處。
壬八凈土愿
我能深入于未來,盡一切劫為一念;三世所有一切劫,為一念際我皆入。我于一念見三世,所有一切人師子;亦常入佛境界中,如幻解脫及威力。
此即彼第七愿也。愿清凈他受用二土。文中并無凈土之言,以影后愿故;此中具有七種凈義,故知是凈土愿也。前四句,即第一同體凈,以同法性故。今一多互相即入,文雖辯劫念圓融,意取時中圓融之剎。五六二句,即第二自在義凈。如摩尼珠,美惡斯現(xiàn),自在圓通故。文云:于一念見。舉其佛者,顯是佛土。人師子,喻指佛也。第七句,即第三因凈。因有二:一、生因,謂六度等,如維摩云‘布施是菩薩凈土’云云。二、依因,又二:一、鏡智凈識為土所依,自受用土。二、后智通慧為土所依,他受用土也。此二皆是佛諸境界,境界即是相凈,謂七珍等。末句攝于三凈,以如幻二字,即第四果凈。果亦有二:一、所生果,即相凈,略在境界,廣則影在后承事愿中。二、示現(xiàn)果,臨機示現(xiàn)故。云如幻解脫威力,即第五受用凈。謂受用凈土,離過成德,如用香飯得三昧等。今解脫煩惱,即是離過;威力之能,即是成德。彼十地經(jīng)云‘成就清凈道’。梵本此句無‘及威力’字,有‘眷屬’字;即第六住處眾生凈,人寶為嚴故。第七相凈,即攝在果凈中境界二字是也。
壬九承事愿
于一毛端極微中,出現(xiàn)三世莊嚴剎;十方塵剎諸毛端,我皆深入而嚴凈。所有未來照世燈,成道轉(zhuǎn)法悟群有;究竟佛事示涅槃,我皆往詣而親近。
此即彼第六愿也。謂愿往諸佛土,常見諸佛,恒時敬事,聽受法故。末句為總。文云往詣親近,即承事也。前偈,即承事處。于中初二句,通是真實義相;互相涉入,如帝網(wǎng)故。謂土土同體,不守自性,互相涉入,名真實也。第二句三世莊嚴剎,即一切相,凈土體相有差別故。第三句,即無量相,謂前二相,遍十方故。菩薩藏經(jīng),虛空中世界重數(shù),多于大千所有微塵;但由業(yè)力,不相妨礙。一處重重尚爾,況復橫周。第四句,辯能知見。知見有二:一者所知。即前三種相是。二者能知。彼十地經(jīng)云:‘智皆明了現(xiàn)前知見。’釋云:真實義相,但可智知;余一切相,可以眼見。梵本云:‘我甚深入莊嚴剎’。深入有二:一、智深入,二、身深入。入彼莊嚴剎中承事如來,非嚴凈也。今文若云一而如一剎,則理亦無違,事更顯矣。第五句,所承事佛,照世燈,即指佛也。六七二句,即承事時,八相也;以成道至涅槃,含八相義故。
壬十成正覺愿
速疾周遍神通力,普門遍入大乘力,智行普修功德力,威神普覆大慈力,遍凈莊嚴勝福力,無著無依智慧力,定慧方便威神力,普能積集菩提力,清凈一切善業(yè)力,摧滅一切煩惱力,降伏一切諸魔力,圓滿普賢諸行力。
彼亦在十,謂愿與法界眾生,一時同得阿耨菩提,恒作佛事也。文有十二力:前九,明業(yè)用;后三,結(jié)因成果。于九力中,有七種業(yè)。前之六力,力字在句中間,其義更顯。一、首句宜云神通力速疾周遍,即自在業(yè)也。二、二句宜云大乘力入遍普門,謂大乘稱理,互相即入而普遍故。三、次三句即說實諦力業(yè)。謂說實諦,令物悟故。四、第六句即證教化業(yè)。謂說自所證,以教化他故;謂以菩提智,契涅槃理,故無所依。五、第七句種種說法業(yè),具足定慧方便故。六、第八句不斷佛種業(yè),積集菩提,相續(xù)佛種故。七、第九句法錀復住業(yè),謂依大智慧,能凈一切諸善根故。后三言結(jié)因成果者,由內(nèi)伏煩惱,外降諸魔,普賢行圓,故成佛果。亦可后三復為三業(yè),以成圓十。八、第十句摧滅煩惱業(yè)。九、降伏諸魔怨業(yè)。十、普賢勝因業(yè)。別說十愿竟。
辛二總結(jié)大愿
普能嚴凈諸剎海,解脫一切眾生海,善能分別諸法海,能甚深入智慧海。普能清凈諸行海,圓滿一切諸愿海,親近供養(yǎng)諸佛海,修行無倦經(jīng)劫海。三世一切諸如來,最勝菩提諸行愿,我皆供養(yǎng)圓滿修,以普賢行悟菩提。
謂稱體大愿,愿愿智如海也。前之八海,結(jié)前九愿。首句結(jié)凈土愿。二句結(jié)成熟眾生愿。三句結(jié)轉(zhuǎn)法錀愿。四句結(jié)受持愿。五句結(jié)修行二利愿。六句結(jié)利益愿,益由愿圓故。七句有二愿:親近,即承事愿;供養(yǎng),即供養(yǎng)愿。諸佛海通上二愿。八句即不離愿,若離同見同志法緣眷屬,修行即厭倦也。后之一偈,成正覺愿;以三世因圓,正覺果滿故。
丁二愿同二圣
戊一遍同普賢
一切如來有長子,彼名號曰普賢尊;我今回向諸善根,愿諸智行悉同彼。愿身口意恒清凈,諸行剎土亦復然;如是智慧號普賢,愿我與彼皆同等。
科言同,謂同一普賢行故,同一真法界故。言長子者,最尊勝故。偈云:‘普賢真身遍法界,能為世間自在主;無始無終無生滅,性相常住等虛空。’既云無始,即是長義。不舍因行,故為佛子。偈出金剛瑜伽頂經(jīng)。釋云:‘所遍,即 一真法界。能遍,即普賢也。世間,指一切緣起。諸法主,即最初能生義。無始終,同真界也。’
戊二雙齊二圣
我為遍凈普賢行,文殊師利諸大愿;滿彼事業(yè)盡無余,未來際劫恒無倦。我所修行無有量,獲得無量諸功德;安住無量諸行中,了達一切神通力。文殊師利勇猛智,普賢慧行亦復然;我今回向諸善根,隨彼一切常修學。
文殊表解,解發(fā)愿故。普賢表行,能起行故。故愿與行,分屬二圣,理實智通。又表理智,一相契合。行愿相扶,所以雙同。
戊三結(jié)歸回向
三世諸佛所稱贊,如是最勝諸大愿,我今回向諸善根,為得普賢殊勝行。
上來諸愿屬回向,彌顯三段同一回向。
丙二頌顯經(jīng)勝德
丁一超頌顯余眾行德
戊一超頌勝果
己一顯極樂勝果
愿我臨欲命終時,盡除一切諸障礙;面見彼佛阿彌陀,即得往生安樂剎。我既往生彼國已,現(xiàn)前成就此大愿;一切圓滿盡無余,利樂一切眾生界。彼佛眾會咸清凈,我時于勝蓮華生;親睹如來無量光,親前授我菩提記。蒙彼如來授記已,化身無數(shù)百俱胝;智力廣大遍十方,普利一切眾生界。
首句愿我,改是人,則彌顯矣。不生華藏,愿生極樂,有四意:一、有緣故,二、使眾生心歸一處故,三、不離華藏故,四、彌陀即本師故。
己二總收行愿無盡
乃至虛空世間盡,眾生及業(yè)煩惱盡;如是一切無盡時,我愿究竟恒無盡。
戊二追頌校量聞經(jīng)德
十方斯有無邊剎,莊嚴眾寶供如來;最勝安樂施天人,經(jīng)一切剎微塵劫。若人于此勝愿王,一經(jīng)于耳能生信;求勝菩提心渴仰,獲勝功德過于彼。
前偈能校,后偈所校,文并可知。
丁二追頌五果
戊一頌增上果
即常遠離惡知識,永離一切諸惡道;速見如來無量光,具此普賢最勝愿。
戊二頌等流果
此人善得勝壽命,此人善來人中生;此人不久當成就,如彼普賢菩薩行。
戊三頌離系果
往昔由無智慧力,所造極惡五無間;誦此普賢大愿王,一念速疾皆消滅。
戊四頌異熟果
族姓種類及容色,相好智慧成圓滿;
戊五頌士用果
諸魔外道不能摧,堪為三界所應供。
戊六頌究竟果
速詣菩提大樹王,坐已降伏諸魔眾;成等正覺轉(zhuǎn)法錀,普利一切諸含識。
言速詣者,如我本師釋迦世尊,未成道前,苦行六年,知非究竟;即思過去諸佛,皆詣菩提樹下,降伏魔軍,成等正覺;即離其處,詣尼連河,剃發(fā)沐浴,復食乳糜,氣力平全;詣菩提樹,即成究竟果也。
丙三頌勸囑受持
丁一頌前諸行
若人于此普賢愿,讀誦受持及演說;
丁二頌顯勝益
果報唯佛能證知,決定獲勝菩提道。若人誦此普賢愿,我說少分之善根,一念一切悉皆圓,成就眾生清凈愿。
丁三結(jié)成回向
我此普賢殊勝行,無邊勝福皆回向;普愿沉溺諸眾生,速往無量光佛剎。
甲三結(jié)歸
乙一結(jié)彰眾喜
爾時,普賢菩薩摩訶薩,于如來前,說此普賢廣大愿王清凈偈已。善財童子,踴躍無量;一切菩薩,皆大歡喜!
乙二歸功佛說
丙一釋尊印贊
如來贊言:善哉善哉!
此品能說者,普賢;所說者,行愿。能導者,普賢十愿王;所導者,海眾歸極樂。佛在師子頻申三昧中,通身暢然,便夭夭申申,從三昧安詳而起;遂印之曰,善哉善哉!謂妙極妙極矣!
丙二經(jīng)家歸功
丁一功歸佛說
爾時世尊,與諸圣者菩薩摩訶薩,演說如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勝法門時。
言歸佛說者有二意:一、凡諸法會,佛為化主;說雖通五,經(jīng)佛印可,即為佛說。二、華嚴九會,以皆不起菩提樹王,遍一切處,一時頓說,故云佛說。佛為能說,諸圣為能聽。演說下,即所說所聽也。
丁二時眾受持
戊一列持眾
己一菩薩眾
文殊師利菩薩,而為上首;諸大菩薩,及所成熟六千比丘。彌勒菩薩,而為上首;賢劫一切諸大菩薩。無垢普賢菩薩,而為上首;一生補處,住灌頂位諸大菩薩,及余十方種種世界普來集會,一切剎海極微塵數(shù)諸菩薩摩訶薩眾。
此一段文,眾列四類:文殊,及六千比丘,是一類;彌勒,并賢劫諸大菩薩,是一類;無垢普賢,暨灌頂菩薩,是一類;十方塵數(shù)菩薩,是一類。六千比丘言成熟者,即文殊辭佛,往于南方;舍利弗亦辭佛,領自徒眾有六千人,海覺比丘而為上首。至于中路,舍利弗勸令歸依文殊;文殊如象王回旋,觀諸比丘,為說十種無疲厭心。何者為十?一、積集一切善根心。二、見一切佛,承事供養(yǎng)心。三、求一切佛法心。四、行一切波羅密心。五、成就一切菩薩三昧心。六、次第入一切三世心。七、普嚴凈十方佛剎心。八、教化調(diào)伏一切眾生心。九、修一切劫中成就菩薩心。十、為成就一切眾生故,修行一切佛剎微塵數(shù)波羅密,成就如來十力;如是次第,為成熟一切眾生界,成就如來一切力心。諸比丘聞已,得普照法界。清涼序云:‘象王回旋,六千道成于言下。’即指此也。言賢劫者,今是住劫,應名善賢。得名所以,如大悲經(jīng)云:‘此大千世界,初欲成時,有大水聚。凈居天子,觀此大水,見有千莖諸妙蓮華,各有千葉,金色金光。知有賢人一千,同劫成佛,故名賢劫。’言一生者,唯有人中一次受生,故云一生。當紹前佛之位,名補處也。言灌頂者,亦名受職。剎利王子受職,父王召集宰輔大臣,諸王眷屬,齊已,取金瓶置四大海水,以灌王子之頂,名灌頂位。菩薩受職,亦復如是,文繁不引。
己二聲聞眾
大智舍利弗,摩訶目犍連等,而為上首;諸大聲聞,
舍利弗,婆羅門種。姓拘粟氏,即王舍城,提舍論師之子。父名提舍,母名鹙鷺。即梵語舍利,連父母而受稱故名。年才八歲,名振四方。與大目連,少而為友。形容矮小,事山阇耶外道。知非究竟,遂與同學,別訪明師。后值佛弟子馬勝,聞一偈法,即獲須陀洹果。阿含三云:‘我弟子中,智慧無窮,舍利弗是。’故云大智。目犍連,摩訶沒特伽羅子,姓也。名拘律陀,王舍城婆羅門種。與舍利弗同師,聞舍利弗說佛偈悟道,亦得初果。各領徒眾百人,投佛出家。經(jīng)七日后,獲阿羅漢果。增一云:‘我弟子,神足輕舉,飛到十方者,目犍連第一也。’
己三雜類眾
并諸人天,一切世主:天、龍、夜叉、乾闥婆、阿修羅、迦樓羅、緊那羅、摩侯羅伽,人非人等,一切大眾。
天,豎有二十八,橫論三十三。梵語忉利,所以翻為三十三也。龍有四:一、持天宮殿,不令墮落,名天龍。二、人間興云致雨,名人龍。三、能持山河大地,名地龍。四、守護王庫,名王龍。又有四:一、蚻龍,有角者是。二、鷹龍,有翼者是。三、蛟龍,有鱗者是。四、驪龍,有如意珠者是。龍有五障,不能下雨:一、火大增盛。二、風吹云散。三、修羅收云入海。四、雨師放逸懈怠。五、眾生造孽過重,龍?zhí)爨霖?雨亦不下。五中隨有一障,即不下雨也。夜叉,亦名藥叉,此云輕捷。雌者,名可畏攝。地行者,食啖生靈。雄者,名藥叉,有翅能飛空,唯吃孩兒;居下天,守天城門也。乾闥婆,此云尋香行,亦食香神。天帝須樂,身有異相,便往奏之,是作樂神也。阿修羅,此云無端正,男丑女美,有天福,無天德,故稱非天。迦樓羅,此云金翅鳥,身有四寶色,翅羽嚴麗,故以名焉。緊那羅,此云疑神,形容似人,體是畜生,頭有一角,故人疑之,名疑神也;是天帝之歌神。摩侯羅伽,此云大腹行,即蟒蛇蝦蟆之類,年久不死,即成神也。此等繇佛慈悲,早令種諸善根;以其戒緩乘急,希法雨以潤萌芽,冀智藥以除眾苦,故來法會,作外護眾也。
戊二總彰受行
聞佛所說,皆大歡喜,信受奉行。
科云總彰受行,通前諸眾。文殊所問經(jīng)云:‘聞說歡喜,信受奉行,有三種意:一、能說人清凈,不為取著名利之所染故。二、所說法清凈,以如實知法體故。三、得果清凈,陳事既周,時眾獲益故。’聞法者,積善于胸懷;受導者,奉言以行學。即所謂各稟習學,流通于未聞也。釋全文竟。(完)
- 佛說無量壽經(jīng)上卷
- 佛說無量壽經(jīng)下卷
-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(jīng)(一)
- 華嚴經(jīng)要解(1)
- 心經(jīng)的人生智慧-濟群法師(一)
- 阿彌陀經(jīng)白話文(一)
- 大方廣圓覺經(jīng)講義-圓瑛大師(一)
- 觀經(jīng)四帖疏(卷一)
-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(jīng)(一)
- 大般涅槃經(jīng)卷上(一)
- 大方廣佛華嚴經(jīng)普賢行愿品講義(一)
- 大乘無量壽經(jīng)白話解—黃念祖居士(一)
-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(jīng)表解-李炳南老居士(上)
- 阿彌陀經(jīng)白話文(二)
-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(jīng)(二)
- 大佛頂首楞嚴經(jīng)講記(卷第一)-海仁老法師(1)
- 善導大師全集-觀經(jīng)四帖疏(上)
-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(一)
- 阿彌陀經(jīng)白話文(三)
- 心經(jīng)的理論和實踐-徐恒志居士(上)
-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(jīng) 卷上
- 心經(jīng)的人生智慧-濟群法師(二)
- 阿彌陀經(jīng)白話文(注解)
- 阿彌陀經(jīng)白話文(四)
- 大佛頂首楞嚴經(jīng)卷一【一】
- 佛說長阿含經(jīng)卷第一
- 凈土十要(第一) 阿彌陀經(jīng)要解
-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(jīng)(五)
- 地藏菩薩本愿經(jīng)導讀(作七安心)
- 悲華經(jīng)卷第一
-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(jīng)(三)
- 萬善同歸集(一)
- 普賢菩薩行愿品白話解釋(一)
- 《凈修捷要》報恩談
- 華嚴經(jīng)要解(2)
- 拜佛與醫(yī)學 第一講
- 心經(jīng)的人生智慧-濟群法師(三)
- 復李德明居士書四
-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(jīng)(四)
- 與妙真大師書七
- 一朵蓮含一圣胎,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
- 凈土三經(jīng)是指哪三經(jīng)?主要內(nèi)容是什么?
-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
-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
-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
- 慈母虔誠念佛,終微笑往生凈土
- 今生做眷屬,必有前世因緣
- 兩位法師一同發(fā)愿,感佛來迎同時往生
- 無神論者歸彌陀,敬禮往生放光佛
- 有因才有果,不要只認果不認因
- 曹操投胎轉(zhuǎn)世變?yōu)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
-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,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(fā)奇香
-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
-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?
- 對于念佛求往生,你有做到“至心”嗎?
-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,不可不信
-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
- 專心一志念佛,體發(fā)異香往生
- 徐清賢往生紀實,亂心念佛佛也迎
- 九殿閻王——平等王
- 信佛因緣,皆得往生
-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(nèi)容
- 欲決定往生者,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
-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
- 《了凡四訓》: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?
- 什么是因緣果報?因果是如何運行的?
-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
-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?趁年輕先走可以嗎?
- 百歲老人往生記
- 《太上感應篇》原文及白話譯文
- 《凈土圣賢錄》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
-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?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
-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,不要看別人的不是?
- 往生論節(jié)要
-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?
- 印光大師十念法(文白對照)
- 十念記數(shù)念佛方法
- 蓮池大師發(fā)愿文
- 拜佛與醫(yī)學
- 印光大師論外道
- 佛說無量壽經(jīng)全文
- 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(jīng)》全文
- 阿彌陀經(jīng)白話文
- 大方廣佛華嚴經(jīng)普賢行愿品講義
- 凈土十要
- 觀經(jīng)四帖疏
- 大佛頂首楞嚴經(jīng)講記
- 大般涅槃經(jīng)全文
- 《佛說長阿含經(jīng)》原文【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】
-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(jīng)表解
- 《悲華經(jīng)》原文
- 地藏菩薩本愿經(jīng)導讀
- 大佛頂首楞嚴經(jīng)
-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
- 心經(jīng)的理論和實踐
- 當代往生紀實
- 拜佛與醫(yī)學
- 往生紀實
- 谷響集
- 早吃素
- 五福臨門
- 念佛法要
-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(jīng)
- 法藏法師:凈土深義
- 凈土十疑論
- 諦閑法師:普賢行愿品輯要疏
-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(jīng)
- 正信的佛教
- 凈土宗教程
- 印光大師論外道
-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(jīng)
-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
- 佛說無量壽經(jīng)義疏
- 蕅益大師法語
- 《賢劫經(jīng)》原文
- 明信因果
-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
- 《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(jīng)》原文
- 印光大師文鈔
- 臨終關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