凈土十要(第九)凈土生無生論
述曰,靈峰老人云,昔人列蓮宗七祖,太局。只如天臺教主,坐不背西,臥必合掌。其發(fā)明凈土,如堂堂之陣,正正之旗,無敢與敵。又如法眼冢孫,晝夜彌陀十萬聲,萬善莊嚴安養(yǎng)。其發(fā)明凈土,如大將軍令出如山,無敢動者。非皆蓮宗列祖乎。天臺幽溪無盡師,奉慈云行愿為日課。講自所述生無生論。每一登座,天樂臨虛。臨終畫空,書妙經(jīng)題,屹然而化。以為蓮宗嫡裔,何愧焉。凈要中收幽溪兩作。今會為一要。近代諸師,公其絕倡矣。
凈土生無生論
明天臺山幽溪沙門傳燈和南撰
稽首能仁圓滿智,無量壽覺大導師。所說安養(yǎng)大乘經(jīng),
了義了義至圓頓。妙德普賢觀自在,勢至清凈大海眾。
馬鳴龍樹及天親,此土廬山蓮社祖。天臺智者并法智,
敬采經(jīng)論秘密旨,闡明凈土生無生。普使將來悟此門,
斷疑生信階不退。
將造此論,立為十門。一一真法界門。二身土緣起門。三心土相即門。四生佛不二門。五法界為念門。六境觀相吞門。七三觀法爾門。八感應(yīng)任運門。九彼此恒一門。十現(xiàn)未互在門。
初一真法界門
一真法性中,具足十法界。依正本融通,生佛非殊致。
論曰,一真法界,即眾生本有心性。此之心性,具無量德,受無量名。云何具無量德。舉要言之。謂性體,性量,性具。云何性體。謂此心性,離四句,絕百非。體性堅凝,清凈無染。不生不滅,常住無壞。云何性量。謂此心性,豎窮三世,橫遍十方。世界有邊,虛空無邊。虛空有邊,心性無邊,F(xiàn)在有邊,過未無邊。過未有邊,心性無邊。無盡無盡,無量無量。云何性具。謂此心性,具十法界。謂佛法界,菩薩法界,緣覺法界,聲聞法界,天法界,修羅法界,人法界,畜生法界,餓鬼法界,地獄法界。此是假名。復有正報。謂佛五陰,菩薩五陰,乃至地獄五陰。此是實法。復有依報。謂佛國土,菩薩國土,乃至地獄國土。令易解故,作三種分別。得意為言,即性具,是性體性量。性體離過絕非,即性具十界離過絕非。性體體性堅凝,清凈無染,不生不滅,常住不壞。性具十界亦然。性量豎窮橫遍,無盡無盡,無量無量。性具十界亦然。正報五陰,同性體性量,清凈周遍。依報國土亦然。此之三法,亦名三諦。性體即中諦。性量即真諦。性具即俗諦。故楞嚴經(jīng)云,而如來藏,本妙圓心,非心非空。非地水火風。非眼耳鼻舌身意。非色聲香味觸法。非眼界,乃至非意識界。非無明,乃至非老死。非無明盡,乃至非老死盡。非苦集滅道。非智。非得。非檀那,乃至非般剌若。非怛闥阿竭。非阿羅訶。非三耶三菩。非常樂我凈。此即性量無相,是為真諦。而如來藏,元明心妙,即心即空。即地水火風。即六凡。即二乘,乃至即如來常樂我凈。此即性具十界,是為俗諦。而如來藏,妙明心元,離即離非,是即非即。此即性體統(tǒng)攝,是為中諦。又云如來藏,性色真空,性空真色。清凈本然,周遍法界。地水火風空見識,莫不如是。地水火風空見識,即性具也。清凈本然,即性體也。周遍法界,即性量也。又地水火風空,清凈本然,周遍法界,即依報國土性體性量也。見識清凈本然,周遍法界,即正報五陰性體性量也。云何受無量名。舉要言之。此之心性,或名空如來藏;蛎嫒佛性。或名庵摩羅識;蛎髨A鏡智;蛎菩提涅槃。性體性量名空如來藏,即性具十界五陰國土名空如來藏。性體性量名真如佛性,即性具等名真如佛性。性體性量名庵摩羅識,即性具等名庵摩羅識。性體性量名大圓鏡智,即性具等名大圓鏡智。性體性量名菩提涅槃,即性具等名菩提涅槃。故曰,一真法性中,具足十法界。依正本融通,生佛非殊致。問曰,此一真法界,為初心是,為后心是。若初心是,應(yīng)無七名。若后心是,應(yīng)無九界。初后俱墮,立義不成。答曰,此正顯初心是。以初心是故,方有后心是。以后心是故,方顯初心是。云何以初心是方有后心是。如果地依正融通,色心不二。垂形九界,方便度生。悉由證此因心所具。故曰,諸佛果地融通,但證眾生理本。故得稱性施設(shè),無謀而應(yīng)。若不然者,何異小乘外道,作意神通。故法智大師云,六即之義,不專在佛。一切假實,三乘人天,下至蛣蜣地獄色心,皆須六即辯其初后。所謂理蛣蜣,名字乃至究竟蛣蜣。以論十界皆理性故,無非法界,一不可改。故名字去,不唯顯佛,九亦同彰。至于果成,十皆究竟。云何后心是方顯初心是。正由后心果地,全證眾生理本。故果地七種名目,悉是眾生性德美稱。但眾生在迷,性德不顯,故無此稱?苏撔缘,豈可言無。故初后俱善,立義成矣。
二身土緣起門
一真法界性,不變能隨緣。三身及四土,悉由心變造。
論曰,一真法界性,即前文所明性體性量性具也。教中說,真如不變隨緣,隨緣不變者,正由性體性量即性具故。如君子不器,善惡皆能。故晉譯華嚴經(jīng)云,能隨染凈緣,具造十法界。謂真如性中所具九法界,能隨染緣,造事中九法界。真如性中所具佛法界,能隨凈緣,造事中佛法界。所以能者,正由性具。性若不具,何所稱能。天臺家言,并由理具,方有事用,此之謂也。是知事中十法界三身四土,悉由真如隨緣變造。既曰真如不變隨緣,隨緣不變。則事中染凈身土,當體即真,無一絲毫可加損于其間者。楞嚴經(jīng)云,見(八識見分。)與見緣,(八識相分。見相二分,皆依他起性。)并所想相,(此不了依他,而起遍計。)如虛空華,本無所有。此見及緣,元是菩提妙凈明體是也。若然,則娑婆極樂,此世眾生,當生九品。彌陀已成吾心當果,悉由心性之所變造。心具而造,豈分能所。即心是佛,即佛是心。即心是土,即土是心。即心是果,即果是心。能造因緣,及所造法,當處皆是心性。故明此宗而求生樂土者,乃生與無生兩冥之至道也。
三心土相即門
西方安樂土,去此十萬億。與我介爾心,初無彼此異。
論曰,佛說阿彌陀經(jīng)云,從是西方,過十萬億佛土,有世界名曰極樂。百億日月,百億須彌,百億大海,百億鐵圍山,名一佛土。十千為萬,十萬為億。一佛國土,已自廣大,況億佛國土乎。況十萬億乎。是則極樂國土,去此甚遠。博地凡夫,念佛求生,彈指即到者。正由生吾心所具之佛土也。言介爾心者,即凡夫念佛之心也。剎那之心,至微至劣,故稱介爾。謂十萬億遠之佛土,居于凡夫介爾之心。即心是土,即土是心,故曰初無彼此異。問曰,介爾之心,居于方寸,何能包許遠佛土。答曰,介爾之心,昧者謂小。達人大觀,真妄無二。蓋此妄心,全性而起。性既無邊,心亦無際。性如大海,心似浮漚。全海為漚,漚還匝海。蓋真如不變隨緣,隨緣不變。既曰隨緣不變,豈可以真妄而局大小哉。
四生佛不二門
阿彌與凡夫,迷悟雖有殊。佛心眾生心,究竟無有二。
論曰,阿彌陀佛者,果人也。成就三身,四智,十力,四無所畏,十八不共等功德。凡夫者,因人也。具足無量恒沙煩惱,造作無量恒沙業(yè)系,當受無量恒沙生死。迷悟之相,譬彼云泥。言究竟不二者。謂據(jù)相而言,則不二而二。約性而論,則二而不二。蓋諸佛乃悟眾生心內(nèi)諸佛,眾生乃迷諸佛心內(nèi)眾生。所以悟者,悟眾生本具性體性量性具也。所以迷者,迷諸佛所證性體性量性具也。心性之妙,豈受其迷。迷而不迷,斯言有在。故眾生本有性體,即諸佛所證法身。性量即報身。性具即應(yīng)身。四智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等功德,會合可知。故古德云,諸佛心內(nèi)眾生,塵塵極樂。眾生心內(nèi)諸佛,念念證真。故彌陀即我心,我心即彌陀。未舉念時,早已成就。才舉心念,即便圓成。感應(yīng)道交,為有此理。故念佛人,功不唐捐。
五法界為念門
法界圓融體,作我一念心。故我念佛心,全體是法界。
論曰,行者稱佛名時,作佛觀時,作主伴依正余觀時,修三種凈業(yè)時,一心不亂時,散心稱名時,以至見思浩浩,恒沙煩惱。凡此有心,皆由真如不變隨緣而作,全體即是法界。故法智大師云,法界圓融不思議體,作我一念之心。亦復舉體作生作佛,作依作正。若然者,余心尚是,況念佛心乎。是故行者念佛之時,此心便是圓融清凈寶覺。以此妙心,念彼阿彌。則彼三身,何身不念。求彼四土,何土不生。但隨功行淺深,品位高下耳。
六境觀相吞門
十六等諸境,事理兩種觀。彼此互相吞,如因陀羅網(wǎng)。
論曰,境觀相吞者,正由事事無礙也。事事所以無礙者,所謂有本者如是也。蓋由法界圓融不思議體,作我一念之心。亦復舉體作生作佛,作依作正。既皆全體而作,有何一法不即法界。故曰,一塵法界不小,剎海法界不大。多亦法界,少亦法界。是以西方十六諸境,吾心事理二觀,一一無非法界全體。如帝釋宮中因陀羅網(wǎng),雖彼此各是一珠,而影入眾珠。雖影入眾珠,而東西照用有別。境觀亦然。以境為事,則觀為理。理能包事,是為以觀吞境。以觀為事,則境為理。理能包事,是為以境吞觀。若觀若境,或一為事,余為理;蛞粸槔,余為事。彼此互各相吞,故如因陀羅網(wǎng)。若然者,當我作觀時,則西方依正,已在我觀之內(nèi)。我今身心,已在依正之中。了此而求生安養(yǎng),可謂雁過長空,影沉寒水。雁絕遺蹤之意,水無留影之心。
七三觀法爾門
能觀為三觀,所觀即三諦。全性以起修,故稱為法爾。
論曰,三諦者,真俗中也。三觀者,空假中也。忘情絕解,莫尚乎真。隨緣應(yīng)用,莫尚乎俗。融通空有,莫尚乎中。虛靈不昧,此吾心自空者也。物來斯應(yīng),此吾心自有者也?沼邢嗉,此吾心自中者也。此性也,非修也。三諦也,非三觀也。修之者,稱性照了也。故體達此心,空洞無物謂之空。照了此性,具足萬法謂之假。融通二邊,不一不異謂之中。然則即虛靈而應(yīng)物也,即應(yīng)物而虛靈也?占醇僦幸。假即空中也。中即空假也。是稱性而修也。絕待而照也。不思議之三觀也。首楞大定之司南也。此別論也如此。若總論者;蛞晕嵝奶撿`者為空。以所觀萬物者為假。以心境不二者為中。物吾心之物也,何假而不空。心萬物之心也,何空而不假。即心即物,即物即心,何中而不空假。是以觀極樂依正者,以吾一心之三觀,照彼一境之三諦,無不可者。以吾三觀之一心,照彼三諦之一境,亦無不可者。虎溪大師云,境為妙假觀為空,境觀雙忘即是中。忘照何嘗有先后,一心融絕了無蹤。尚何三觀之不法爾乎。
八感應(yīng)任運門
我心感諸佛,彌陀即懸應(yīng)。天性自相關(guān),如磁石吸針。
論曰,諸佛眾生,同一覺源。迷悟雖殊,理常平等。故曰,諸佛是眾生心內(nèi)諸佛,眾生是諸佛心內(nèi)眾生。跡此而言,則諸佛眾生,心精無時而不通吻。但諸佛無時不欲度生,而眾生念念與之迷背。故勢至菩薩云,一人專憶,一人專忘。若逢不逢,或見不見。子若憶母,如母憶時,母子歷生不相違遠。若眾生心憶佛念佛,現(xiàn)前當來,必定見佛。去佛不遠。正由一理平等,天性相關(guān),故得任運拔苦與樂。況無量壽佛因中,所發(fā)四十八愿,誓取極樂,攝受有情。今道果久成,僧那久滿。故凡百眾生,弗憂佛不來應(yīng)。但當深信憶念,數(shù)數(shù)發(fā)愿,愿生西方。如磁石與針,任運吸取。然磁能吸鐵,而不能吸銅。針能合磁,而不能合玉。譬猶佛能度有緣,而不能度無緣。眾生易感彌陀,而不易感諸佛。豈非生佛誓愿相關(guān)者乎。是以求生凈土者,信行愿三,缺一不可。
九彼此恒一門
若人臨終時,能不失正念;蛞姽庖娙A,已受寶池生。
論曰,往生傳云,張抗仕石晉,為翰林學士。課大悲咒十萬遍,愿生西方。一日寢疾,唯念佛號。忽謂家人曰,西方凈土,只在堂屋西邊。阿彌陀佛,坐蓮華上。見翁兒在蓮華池金沙地上,禮拜嬉戲。良久念佛而化。翁兒,抗之孫也。所以爾者,蓋西方極樂世界,乃吾心中之一土耳。娑婆世界,亦吾心中之一土耳。約土而言,有十萬億彼此之異。約心而觀,原無遠近。但眾生自受生以來,為五陰區(qū)局真性,不契心源。念佛之人,果報成熟。將舍現(xiàn)陰,趣生陰時。凈土蓮華,忽然在前。唯心境界,非有去來彼此之相。故首楞嚴經(jīng)云,臨命終時,未舍暖觸。一生善惡,俱時頓現(xiàn)。純想即飛,必生天上。若飛心中,兼福兼慧,及與凈愿。自然心開,見十方佛。一切凈土,隨愿往生。法智大師云,須知垂終自見坐金蓮身,已是彼國生陰,亦此意也。
十現(xiàn)未互在門
行者今念佛,功德不唐捐。因中已有果,如蓮華開敷。
論曰,圓頓教人,頓悟心性,無修而修,修彼樂邦。性中所具極樂,由修顯發(fā)。而此心性,豎貫三際,橫裹十虛。佛法生法,正法依法,因法果法,一念圓成。是以念佛之人,名為全性起修,全修在性。全性起修,雖名為因。全修在性,因中有果。以所具因法,與所具果法,同居一性。心性融通,無法不攝。故如蓮華開敷,華中有果。況此心常住,無生滅去來。即今念佛之心,便是當來華池受生之時。故說初發(fā)心人,極樂寶池,已萌蓮種。若精進不退,日益生長,華漸開敷。隨其功德,大小輝煌。其或懈退悔雜,日漸憔悴。若能自新,華復鮮麗。其或不然,芽焦種敗。且此蓮華,人誰種植。現(xiàn)未互在,斯言有歸也。
凈土生無生論
舊跋
幽溪大師,中興天臺教觀,以性具圓理,闡凈土法門,著為生無生論。初開演于新昌石城寺。每一登座,天樂盈空。大眾同聞,事非虛誑。誠可謂離五濁之大津梁,登九蓮之勝方便。正知于丁巳年春,歸依大師,即蒙相授。旋梓流通。后因板寄慧慶,遂復久置高閣。今與十疑寶王重梓,合成凈土三論。伏愿見聞隨喜,盡斷狐疑,速成三昧寶王,頓悟無生法忍,親覲彌陀,等蒙授記。丙戌冬日古吳比丘正知識于祖堂。
跋
此論以現(xiàn)前一念心,無法不具為本。(初門。)具則必造。(二門。)故佛土佛身,皆即我心。(三門,四門。)今即以此本不可思議之一念念佛。(五門。)而西方依正,圓妙三觀,生佛感應(yīng),曠劫誓愿因緣,總不出我現(xiàn)前念佛之一念。(六門,七門,八門。)如是,則十方彼此,三世因果,凡小偏邪種種諸疑,可以悉斷矣。(九門,十門。)后學成時識。
- 上一篇:凈土十要(第九)凈土法語
- 下一篇:凈土十要(第八)(二)
- 蕅益大師法語
- 凈土十要問答擷錄(五)
- 凈土十要問答擷錄(四)
- 凈土十要問答擷錄(三)
- 凈土十要問答擷錄(二)
- 凈土十要問答擷錄(一)
- 蕅益大師文選《題之庵凍云圖》
- 蕅益大師文選《血書法華經(jīng)跋》
- 蕅益大師文選《十大礙行跋(十大礙行出寶王三昧念佛直指)》
- 蕅益大師文選《明慶寺重建殿閣碑記》
- 蕅益大師文選《祖堂幽棲禪寺大悲壇記(并銘)》
- 蕅益大師文選《端氏往生記》
- 蕅益大師文選《祭了因賢弟文》
- 蕅益大師文選《吊不忘文》
- 蕅益大師文選《壽新伊大法師七袠序》
- 蕅益大師文選《祭顓愚大師爪發(fā)衣缽塔文》
- 蕅益大師文選《預祝乾明公六十壽序》
- 蕅益大師文選《達源禪宿六袠壽序》
- 蕅益大師文選《禮千佛告文》
- 蕅益大師文選《惠應(yīng)寺放生社普勸戒殺念佛文》
- 佛說無量壽經(jīng)上卷
- 佛說無量壽經(jīng)下卷
-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(jīng)(一)
- 華嚴經(jīng)要解(1)
- 心經(jīng)的人生智慧-濟群法師(一)
- 阿彌陀經(jīng)白話文(一)
- 大方廣圓覺經(jīng)講義-圓瑛大師(一)
- 觀經(jīng)四帖疏(卷一)
-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(jīng)(一)
- 大般涅槃經(jīng)卷上(一)
- 大方廣佛華嚴經(jīng)普賢行愿品講義(一)
- 大乘無量壽經(jīng)白話解—黃念祖居士(一)
-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(jīng)表解-李炳南老居士(上)
- 阿彌陀經(jīng)白話文(二)
-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(jīng)(二)
- 大佛頂首楞嚴經(jīng)講記(卷第一)-海仁老法師(1)
- 善導大師全集-觀經(jīng)四帖疏(上)
-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(一)
- 阿彌陀經(jīng)白話文(三)
- 心經(jīng)的理論和實踐-徐恒志居士(上)
-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(jīng) 卷上
- 心經(jīng)的人生智慧-濟群法師(二)
- 阿彌陀經(jīng)白話文(注解)
- 阿彌陀經(jīng)白話文(四)
- 大佛頂首楞嚴經(jīng)卷一【一】
- 佛說長阿含經(jīng)卷第一
- 凈土十要(第一) 阿彌陀經(jīng)要解
-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(jīng)(五)
- 地藏菩薩本愿經(jīng)導讀(作七安心)
- 悲華經(jīng)卷第一
-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(jīng)(三)
- 萬善同歸集(一)
- 普賢菩薩行愿品白話解釋(一)
- 《凈修捷要》報恩談
- 華嚴經(jīng)要解(2)
- 拜佛與醫(yī)學 第一講
- 心經(jīng)的人生智慧-濟群法師(三)
- 復李德明居士書四
-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(jīng)(四)
- 與妙真大師書七
- 一朵蓮含一圣胎,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
- 凈土三經(jīng)是指哪三經(jīng)?主要內(nèi)容是什么?
-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
-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
-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
- 慈母虔誠念佛,終微笑往生凈土
- 今生做眷屬,必有前世因緣
- 兩位法師一同發(fā)愿,感佛來迎同時往生
- 無神論者歸彌陀,敬禮往生放光佛
- 有因才有果,不要只認果不認因
- 曹操投胎轉(zhuǎn)世變?yōu)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
-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,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(fā)奇香
-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
-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?
- 對于念佛求往生,你有做到“至心”嗎?
-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,不可不信
-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
- 專心一志念佛,體發(fā)異香往生
- 徐清賢往生紀實,亂心念佛佛也迎
- 九殿閻王——平等王
- 信佛因緣,皆得往生
-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(nèi)容
- 欲決定往生者,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
-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
- 《了凡四訓》: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?
- 什么是因緣果報?因果是如何運行的?
-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
-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?趁年輕先走可以嗎?
- 百歲老人往生記
- 《太上感應(yīng)篇》原文及白話譯文
- 《凈土圣賢錄》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
-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?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
-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,不要看別人的不是?
- 往生論節(jié)要
-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?
- 印光大師十念法(文白對照)
- 十念記數(shù)念佛方法
- 蓮池大師發(fā)愿文
- 拜佛與醫(yī)學
- 印光大師論外道
- 佛說無量壽經(jīng)全文
- 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(jīng)》全文
- 阿彌陀經(jīng)白話文
- 大方廣佛華嚴經(jīng)普賢行愿品講義
- 凈土十要
- 觀經(jīng)四帖疏
- 大佛頂首楞嚴經(jīng)講記
- 大般涅槃經(jīng)全文
- 《佛說長阿含經(jīng)》原文【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】
-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(jīng)表解
- 《悲華經(jīng)》原文
- 地藏菩薩本愿經(jīng)導讀
- 大佛頂首楞嚴經(jīng)
-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
- 心經(jīng)的理論和實踐
- 當代往生紀實
- 拜佛與醫(yī)學
- 往生紀實
- 谷響集
- 早吃素
- 五福臨門
- 念佛法要
-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(jīng)
- 法藏法師:凈土深義
- 凈土十疑論
- 諦閑法師:普賢行愿品輯要疏
-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(jīng)
- 正信的佛教
- 凈土宗教程
- 印光大師論外道
-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(jīng)
-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
- 佛說無量壽經(jīng)義疏
- 蕅益大師法語
- 《賢劫經(jīng)》原文
- 明信因果
-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
- 《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(jīng)》原文
- 印光大師文鈔
- 臨終關(guān)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