復高邵麟居士書
復高邵麟居士書四
接手書,知居士近來修持親切,自訟、寡過,希圣希賢,非徒博一修行之虛名而已,欣喜無量!
自訟:猶自責也。論語、公冶長:“吾未見能見其過,而內(nèi)自訟者也。”集注:“內(nèi)自訟者:口不言而心自咎也。”
寡過:少過失也。論語、憲問:“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。”
博一修行之虛名:參閱省庵大師《勸發(fā)菩提心文》中“邪、正、真、偽”等義,可知自己是否有患“博名”之病。
夫欲學佛祖了生死,須從慚愧、懺悔、止惡、修善而來(慚愧懺悔止惡修善,即自訟寡過,克己復禮。若能自訟,自然寡過;寡過,即克己之實行;既能克己,自然復禮矣。)
慚愧:《涅槃經(jīng)》云:“佛言:有二白法,能救眾生。一、慚,二、愧。慚者、自不作罪,愧者、不教他作。慚者、內(nèi)自羞恥,愧者、發(fā)露向人。……無慚愧者,不名為人,名為畜生!”(《梵行品》)
懺悔:《資持記》云:“梵云懺摩,此翻悔往。有言懺悔,梵華雙舉。《準業(yè)疏》云:取其義意,謂不造新。懺、謂止斷未來非,悔、謂恥心于往犯”。
克己復禮:《論語·顏淵》:“子曰:克己復禮為仁;一日克己復禮,天下歸仁焉。”克己、克制自己的私欲;約束自己,使一切行為返歸于禮!都ⅰ罚“克盡己私,皆歸于禮”。
持齋警策,意甚真切。但須腳踏實地,盡力做去。否則便成妄語中妄語,知之匪艱,行之維艱。世間多少聰明人,皆以唯說不行,了此一生。徒入寶山,空手而歸,可痛惜哉!可痛惜哉!
“唯說不行”,學人之通。还P者也是“多少聰明人”之一,得趁此一生尚未全“了”之時,既然親到“寶山”,急需伸出雙手,撈足眾“寶”;臘月三十日到來,才不致“空手而歸”。愿與凈業(yè)行人共勉之!
若夫妄念滿腔,憧憧往來,朋從爾思;由未真提正念故也。倘正念真切,則朋從于專注一境之正念矣。所謂:調(diào)御得法,即寇賊皆為赤子;調(diào)御失道,雖手足亦作怨家。
在凡夫地,誰無妄念?若念佛時,妄念紛起,古德所示對治之方,略錄數(shù)則,以資學習:
《蓮池大師遺稿》:“問:此心放逸來久,雖以念佛攝持,暫得還失,如何保任?答:久反之地,非一戰(zhàn)所可收功;惟在堅勇不退,直待心地開明,自然一得永得。”又曰:“久亂之心,一時難定;念佛心不清,不必憂,只要工夫深耳。字字句句當心念。”
所謂“字字句句當心念”,只依下文“十念記數(shù)法”行之,自能息妄。
《念佛百問》:“如何得除去雜念?(答):不消除得;但自抖擻精神,以此一念,全提在佛上,雜念即無。”
省庵大師曰:“念佛休嫌妄想多,試觀妄想起于何,無心收攝固成病,著意遣除亦是魔。救火抱薪添烈焰,開堤引水作長河。直須字字分明念,念極情忘有什么?
《圓覺經(jīng)》云:“知是空華,即無輪轉(zhuǎn),亦無身心受彼生死。”
在凡夫地,誰無煩惱?須于平時預先堤防,自然遇境逢緣,不至卒發(fā);縱發(fā)、亦能頓起覺照,令其消滅。
起煩惱境,不一而足;舉其甚者,唯財色與橫逆數(shù)端而已。若知:無義之財,害甚毒蛇,則無臨財茍得之煩惱。
佛視黃金如毒蛇,此故事,多人知之——略見《法味》95。另有:貪愛黃金,死墮毒蛇事,見賢愚因緣經(jīng)卷四、經(jīng)律異相卷下。
與人方便,究竟總歸自己前程,則無窮急患難求救,由惜財而不肯之煩惱。
色則縱對如花如玉之貌,常存若姊若妹之心;縱是娼妓,亦作是想,生憐憫心,生度脫心,則無見美色而動欲之煩惱。
夫婦相敬如賓,視妻妾為相濟繼祖之恩人,不敢當作彼此行樂之欲具,則無徇欲滅身及妻不能育、子不成立之煩惱。
子女從小教訓,則無忤逆親心,敗壞門風之煩惱。
請參閱《印祖嘉言錄》:九、論在家善信:甲、示倫常大教,乙、倫家庭教育。(一九二~二○二)
至于橫逆一端:須生憐憫心,憫彼無知,不與計較。又作自己前生曾惱害過彼,今因此故,遂還一宿債,生歡喜心,則無橫逆報復之煩惱。
請參閱《嘉言錄》:六、告注重因果(一○四~一三二)。
然、上來所說,乃俯順初機。若久修大士,能了我空,則無盡煩惱,悉化為大光明藏。譬如:刀以磨利;金以煉純;蓮因淤泥滋培,方得清凈光潔。境無自性,損益在人。
我空:又曰:生空、人空。眾生雖盡有心身,而是為五蘊之假合者,無“常”“一”之我體,故謂之我空。又云眾生空。三藏法數(shù)十曰:“我空,謂于五蘊法,強立主宰,名為我執(zhí)。若推求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之五法,皆無自性,不見我體,是名我空”。
《大光明藏·思益經(jīng)一》曰:“如來身者,即是無量光明之藏”!肚滞恿_尼經(jīng)》曰:“當知其人即是光明藏,一切如來光明所照故”。
三業(yè)、四儀(四儀即行、住、坐、臥),常持顏淵之四勿;五戒、十善,必效曾氏之三省。
四勿:非禮勿視,非禮勿聽,非禮勿言,非禮勿動。(《論語·顏淵篇》)
三省:曾子曰:“吾日三省吾身:為人謀,而不忠乎?與朋友交,而不信乎?傳,不習乎?”(《論語·學而篇》)
暗室雖無人見,而天地鬼神咸知。念始萌乎隱微,罪福判若天淵。
“暗室虧心,神目如電;人間私語,天聞若雷。”“楊震四知”。
《感應篇》:“禍福無門,惟人自召;善惡之報,如影隨形”。又曰:“心起于善,善雖未為,而吉神巳隨之;蛐钠鹩趷,惡雖未為,而兇神已隨之”。
若能如是修省,將見舉動皆善,惡無從生矣。
是謂“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”。
此實正心誠意之宏規(guī);切勿謂釋氏瑣屑,不若儒者之簡捷也。
正心誠意:《大學》:“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國;欲治其國者,先齊其家;欲齊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誠其意;欲誠其意者,先致其知;致知在格物。物格而后知至,知至而后意誠,意誠而后心正,心正而后身修,身修而后家齊,家齊而后國治,國治而后天下平。”
佛法、三藏十二部,其理、高深洪博,其事、廣大無涯;無法不包,無法不含。是博大精深,非“瑣屑”也。時人難得其門而入,不免望“藏”興嘆耳!
若論念佛法門,唯以信、愿、行、三法為其宗要。三法具足,決定往生。若無真信切愿,縱有真行,亦不能生。況悠悠泛泛者哉!蕅益所謂:得生與否,全由信愿之有無;品位高下,全由持名之深淺。乃三世不易之常談,三根普被之妙道也。宜通身靠倒,庶親證實益耳。
蕅益大師語,見《彌陀要解》。正宗分三科畢,續(xù)云:“信愿持名,一經(jīng)要旨。信愿為慧行,持名為行行。得生與否,全由信愿之有無;品位高下,全由持名之深淺。故慧行為前導,行行為正修,如目足并運也”。
信愿行三,十要中皆悉詳示;而第一要,彌陀要解,五重玄義中,第三明宗,發(fā)揮三法,最為精詳。其后、節(jié)節(jié)段段,皆有指示;宜細參閱,此不備書。
茲略引之:
此經(jīng)以信、愿、持名、為修行之宗要。非信不足啟愿,非愿不足導行;非持名妙行,不足滿所愿而證所信。經(jīng)中:先陳依正以生信,次勸發(fā)愿以導行,次示持名以徑登不退。信則信自、信他、信因、信果、信事、信理;愿則厭離娑婆,欣求極樂;行則執(zhí)持名號,一心不亂。……
唯持名一法,收機最廣,下手最易。故釋迦慈尊,無問自說,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?芍^:方便中、第一方便,了義中、無上了義,圓頓中、最極圓頓!故云:“清珠投于濁水,濁水不得不清;佛號投于亂心,亂心不得不佛”也。(以上明宗)
釋別序云:“復次、二有現(xiàn)在,勸信序也;世界名極樂,勸愿序也;佛號阿彌陀,勸持名妙行序也。”
信愿持名,一經(jīng)要旨……如目足并運也(見前引)。
釋“應當發(fā)愿”云:“若信愿堅固,臨終十念、一念,亦決得生;若無信愿,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,雨打不濕,如銅墻鐵壁相似,亦無得生之理。修凈業(yè)者,不可不知也”。
釋聞名執(zhí)持云:“聞而信,信而愿,乃肯執(zhí)持;不信不愿,與不聞等;雖為遠因,不名聞慧。執(zhí)持、則念念憶佛名號,故是思慧。”
釋流通分云:“信愿持名一法,圓收圓超一切法門。豎與一切法門渾同,橫與一切法門迥異。既無問自說,誰堪倡募流通?唯佛與佛,乃能究盡諸法實相;此經(jīng)唯佛境界,唯佛佛可與流通耳。……初、勸信流通,二、勸愿流通,三、勸行流通。”
釋已今當愿云:“已愿已生,今愿今生,當愿當生,正顯依信所發(fā)之愿無虛也。非信、不能發(fā)愿,非愿、信亦不生,故云:若有信者,應當發(fā)愿。又、愿者,信之券,行之樞,尤為要務。舉愿、則信行在其中,所以殷勤三勸也。”
釋五濁云:“復次、祇此信愿,莊嚴一聲阿彌陀佛,轉(zhuǎn)劫濁為清凈海會,轉(zhuǎn)見濁為無量光,轉(zhuǎn)煩惱濁為常寂光,轉(zhuǎn)眾生濁為蓮花化生,轉(zhuǎn)命濁為無量壽。故一聲阿彌陀佛,即釋迦本師、于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。今以此果覺全體,授與濁惡眾生。乃諸佛所行境界,唯佛與佛能究盡,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。”
釋難信之法云:“信愿持名一行,不涉施為,圓轉(zhuǎn)五濁,唯信乃入;非思議所行境界。設非本師來入惡世示得菩提,以大智大悲,見此、行此、說此,眾生何由稟此也哉!”
至于念佛,心難歸一,當攝心切念,自能歸一。攝心之法,莫先于至誠懇切。心不至誠,欲攝莫由。既至誠已,猶未純一,當攝耳諦聽。無論出聲、默念,皆須念從心起,聲從口出,音從耳入(默念雖不動口,然意地之中,亦仍有口念之相。)。心口念得清清楚楚,耳根聽得清清楚楚。如是攝心,妄念自息矣。
如或猶湧妄波,即用十念記數(shù),則全心力量,施于一聲佛號,雖欲起妄,力不暇及。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。往昔宏凈土者,尚未談及,以人根尚利,不須如此,便能歸一故耳。印光以心難制伏,方識此法之妙。蓋屢試屢驗,非率爾臆說。愿與天下后世鈍根者共之,令萬修萬人去耳。
此是印祖徹底悲心,示此攝心念佛妙方,吾儕當如教奉行,以冀親證實益也。——次說記數(shù)之法:
所謂十念記數(shù)者:當念佛時,從一句至十句,須念得分明,仍須記得分明。至十句已,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;不可二十三十;隨念隨記。不可掐珠,唯憑心記。若十句直記為難,或分為兩氣,則從一至五,從六至十。若又費力,當從一至三,從四至六,從七至十,作三氣念。念得清楚,記得清楚,聽得清楚,妄念無處著腳;一心不亂,久當自得耳。
案照此法,發(fā)恒常心,努力用功,不達目的,決不懈退。此是祖師經(jīng)驗之談,宜深信而力行之。
須知:此之十念,與晨朝十念,攝妄則同,用功大異:晨朝十念,僅一口氣為一念,不論佛數(shù)多少。此以一句佛為一念。彼唯晨朝十念則可,若二十三十,則傷氣成病。此則念一句佛,心知一句;念十句佛,心知十句;從一至十,從一至十,縱日念數(shù)萬,皆如是記。不但去妄,最能養(yǎng)神。隨快隨慢,了無滯礙;從朝至暮,無不相宜。較彼掐珠記數(shù)者,利益天殊!彼則身勞而神動,此則身逸而心安。但作事時,或難記數(shù),則懇切直念。作事既了,仍復攝心記數(shù)。則憧憧往來者,朋從于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。大勢至謂:“都攝六根,凈念相繼,得三摩地,斯為第一。”利根則不須論;若吾輩之鈍根,捨此十念記數(shù)之法,欲都攝六根,凈念相繼,大難,大難!
時人往往以為念佛容易;實則、一句佛號,人人會念,容易也;若要把一句佛號念好,念到一心不亂,則不容易。所謂:“三歲孩兒也會念,八十老翁未必念得好(謂得一心)”。
又、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,乃即淺即深,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。但當仰信佛言,切勿以己見不及,遂生疑惑,致多劫善根,由茲中喪,不能究竟親獲實益,為可哀也!
蕅祖曰:“大藏教中,匪夷所思事理甚多;雖不即解,亦應仰信,不可輒生誹謗也。寄語來哲,特宜慎此。”(《地持菩薩戒本箋要》、釋第二十七、不信深法戒。)
掐珠念佛,唯宜行住二時;若靜坐養(yǎng)神,由手動故,神不能安,久則受病。此十念記數(shù),行住坐臥皆無不宜。臥時只宜默念,不可出聲;若出聲,一則不恭,二則傷氣。切記,切記!
如果要有念珠才會念佛的人,必須學習不用念珠念佛,即以十念記數(shù)法行之。因為、人至臨命終時,手不會拿念珠。
居士以年將半百,身系樊籠,素未參尋知識;倘欲即生了脫,但當專主凈土一門。金剛、法華,且先置之度外。待凈土大通、一心已得后,再行研究,不晚也。若此刻便即從事,恐智力不給,得彼失此,一法未精,二利咸失耳。
萬事莫于生死急,生死大事,必先辦之,急先務也。其馀一切不妨從緩。
揀魔辯異錄,系禪宗,深通教理者尚不易知,況居士乎?
《揀魔辯異錄》:八卷。卍續(xù)藏第一一四冊。清世宗雍正帝著,題名《御制揀魔辯異錄》。
臨濟宗,至明末清初,密云圓悟門下,有三峰法藏者,嘗提《智證傳》,力闡綱宗;諸方驚疑,謗議竟起。圓悟作書誡之,藏亦復書答辯,又作《五宗原》,立異說。圓悟作《辟妄救》略說,一再闢之。法藏之弟子潭吉宏忍,復作《五宗救》,再主張師說。后、世宗雍正帝斥藏忍所言為“魔說”,將《五宗救》逐條駁正,是為《揀魔辯異錄》。書中,稱三峰藏曰《魔藏》,潭吉忍曰《魔忍》。故此“魔”是指法藏、宏忍,非通常所說之“四魔”等也。
凡禪宗典章,概勿研究。以禪宗意在言外,若按文解義,則錯會佛法,以善因而招惡果。
宋之大慧杲禪師,所以把《碧巖錄》付之祝融者,恐世人錯會,致招惡果,故也。
釋氏稽古略:乃記事之書,而以禪宗為主。凡屬此種言句,皆當置之勿究可也。
釋氏稽古略:四卷。大正藏第四十九冊,卍續(xù)藏弟一三二冊、一三三冊。元、覺岸編集。書是編年體,記釋氏歷史,多依《釋氏通鑒》,亦引《佛祖歷代通載》。為使釋子稍通世史,歷朝興廢盛衰,亦列入之。
吾常謂:欲得佛法實益,須向恭敬中求;有一分恭敬,則滅一分罪業(yè),增一分;;有十分恭敬,則滅十分罪業(yè),增十分;邸H羧珶o恭敬,雖種遠因,其褻慢之罪,有不堪設想者。凡見一切信心人,皆須以此意告之。此系從初心至究竟之決定實義,若當作腐僧迂談,便為自暴自棄,豈特孤負印光,實為孤負自己也已!
祖師慈悲,一再提示學佛必須恭敬,我等如仍春風馬耳,孤負自己甚矣!
-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
- 復濮大凡居士書
- 佛說阿彌陀經(jīng)講錄-別解經(jīng)文(十八)
- 佛說阿彌陀經(jīng)講錄-別解經(jīng)文(十七)
- 佛說阿彌陀經(jīng)講錄-別解經(jīng)文(十六)
- 佛說阿彌陀經(jīng)講錄-別解經(jīng)文(十五)
- 佛說阿彌陀經(jīng)講錄-別解經(jīng)文(十四)
- 佛說阿彌陀經(jīng)講錄-別解經(jīng)文(十三)
- 佛說阿彌陀經(jīng)講錄-別解經(jīng)文(十二)
- 佛說阿彌陀經(jīng)講錄-別解經(jīng)文(十一)
- 佛說阿彌陀經(jīng)講錄-別解經(jīng)文(十)
- 佛說阿彌陀經(jīng)講錄-別解經(jīng)文(九)
- 佛說阿彌陀經(jīng)講錄-別解經(jīng)文(八)
- 佛說阿彌陀經(jīng)講錄-別解經(jīng)文(七)
- 佛說阿彌陀經(jīng)講錄-別解經(jīng)文(六)
- 佛說阿彌陀經(jīng)講錄-別解經(jīng)文(五)
- 佛說阿彌陀經(jīng)講錄-別解經(jīng)文(四)
- 佛說阿彌陀經(jīng)講錄-別解經(jīng)文(三)
- 佛說阿彌陀經(jīng)講錄-別解經(jīng)文(二)
- 佛說阿彌陀經(jīng)講錄-別解經(jīng)文(一)
- 佛說無量壽經(jīng)上卷
- 佛說無量壽經(jīng)下卷
-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(jīng)(一)
- 華嚴經(jīng)要解(1)
- 心經(jīng)的人生智慧-濟群法師(一)
- 阿彌陀經(jīng)白話文(一)
- 大方廣圓覺經(jīng)講義-圓瑛大師(一)
- 觀經(jīng)四帖疏(卷一)
-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(jīng)(一)
- 大般涅槃經(jīng)卷上(一)
- 大方廣佛華嚴經(jīng)普賢行愿品講義(一)
- 大乘無量壽經(jīng)白話解—黃念祖居士(一)
-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(jīng)表解-李炳南老居士(上)
- 阿彌陀經(jīng)白話文(二)
-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(jīng)(二)
- 大佛頂首楞嚴經(jīng)講記(卷第一)-海仁老法師(1)
- 善導大師全集-觀經(jīng)四帖疏(上)
-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(一)
- 阿彌陀經(jīng)白話文(三)
- 心經(jīng)的理論和實踐-徐恒志居士(上)
-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(jīng) 卷上
- 心經(jīng)的人生智慧-濟群法師(二)
- 阿彌陀經(jīng)白話文(注解)
- 阿彌陀經(jīng)白話文(四)
- 大佛頂首楞嚴經(jīng)卷一【一】
- 佛說長阿含經(jīng)卷第一
- 凈土十要(第一) 阿彌陀經(jīng)要解
-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(jīng)(五)
- 地藏菩薩本愿經(jīng)導讀(作七安心)
- 悲華經(jīng)卷第一
-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(jīng)(三)
- 萬善同歸集(一)
- 普賢菩薩行愿品白話解釋(一)
- 《凈修捷要》報恩談
- 華嚴經(jīng)要解(2)
- 拜佛與醫(yī)學 第一講
- 心經(jīng)的人生智慧-濟群法師(三)
- 復李德明居士書四
-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(jīng)(四)
- 與妙真大師書七
- 一朵蓮含一圣胎,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
- 凈土三經(jīng)是指哪三經(jīng)?主要內(nèi)容是什么?
-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
-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
-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
- 慈母虔誠念佛,終微笑往生凈土
- 今生做眷屬,必有前世因緣
- 兩位法師一同發(fā)愿,感佛來迎同時往生
- 無神論者歸彌陀,敬禮往生放光佛
- 有因才有果,不要只認果不認因
- 曹操投胎轉(zhuǎn)世變?yōu)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
-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,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(fā)奇香
-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
-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?
- 對于念佛求往生,你有做到“至心”嗎?
-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,不可不信
-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
- 專心一志念佛,體發(fā)異香往生
- 徐清賢往生紀實,亂心念佛佛也迎
- 九殿閻王——平等王
- 信佛因緣,皆得往生
-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(nèi)容
- 欲決定往生者,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
-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
- 《了凡四訓》: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?
- 什么是因緣果報?因果是如何運行的?
-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
-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?趁年輕先走可以嗎?
- 百歲老人往生記
- 《太上感應篇》原文及白話譯文
- 《凈土圣賢錄》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
-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?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
-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,不要看別人的不是?
- 往生論節(jié)要
-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?
- 印光大師十念法(文白對照)
- 十念記數(shù)念佛方法
- 蓮池大師發(fā)愿文
- 拜佛與醫(yī)學
- 印光大師論外道
- 佛說無量壽經(jīng)全文
- 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(jīng)》全文
- 阿彌陀經(jīng)白話文
- 大方廣佛華嚴經(jīng)普賢行愿品講義
- 凈土十要
- 觀經(jīng)四帖疏
- 大佛頂首楞嚴經(jīng)講記
- 大般涅槃經(jīng)全文
- 《佛說長阿含經(jīng)》原文【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】
-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(jīng)表解
- 《悲華經(jīng)》原文
- 地藏菩薩本愿經(jīng)導讀
- 大佛頂首楞嚴經(jīng)
-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
- 心經(jīng)的理論和實踐
- 當代往生紀實
- 拜佛與醫(yī)學
- 往生紀實
- 谷響集
- 早吃素
- 五福臨門
- 念佛法要
-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(jīng)
- 法藏法師:凈土深義
- 凈土十疑論
- 諦閑法師:普賢行愿品輯要疏
-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(jīng)
- 正信的佛教
- 凈土宗教程
- 印光大師論外道
-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(jīng)
-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
- 佛說無量壽經(jīng)義疏
- 蕅益大師法語
- 《賢劫經(jīng)》原文
- 明信因果
-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
- 《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(jīng)》原文
- 印光大師文鈔
- 臨終關懷